共22小题,约10230字。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武汉中学 陈碧玉 审题人:四十九中 王海玉
第Ⅰ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罪 愆(yăn) 盗跖(zhí) 金钏(chuàn) 罄(qìng)竹难书
B.瞋(chēn)视 忖(cǔn)度 两靥(yàn) 掎(jǐ)角之势
C.搭讪(shàn) 巷 (hàng) 道 偏裨(pí) 蜗(wō)角虚名
D.敕(chì)造 孱(cán)弱 城垣(huán) 怀瑾(jǐng)握瑜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寒 碜 顷刻 披枷带锁 前怕狼后怕虎
B.尴尬 坟莹 自惭形秽 敬酒不吃吃伐酒
C.裨益 嗜好 义愤填赝 陪了夫人又折兵
D.呕气 妍媸 雷霆万钧 刀子嘴豆腐心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从白天__ 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2)杜十娘 __ 得焕然一新。
(3)天地也!只合把清浊__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4)难道我连在自己家里说话的__ 都没有了吗?
A. 以致 妆扮 分辩 权力 B. 以至 装扮 分辩 权利
C. 以至 妆扮 分辨 权利 D. 以致 装扮 分辨 权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研制疫苗是工程浩大的项目,耗时数年的潜心研究不可或缺,而且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全人类的战斗。
B.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C.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D.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节工作,今年会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鲁迅”的“现代价值”(节选)
钱理群
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 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世界性。其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相互影响性,一是平行性。所谓“平行性”,就是说,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鲁迅”,是指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柳中夏教授所说,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另外还有些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们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但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者是鲁迅的研究者,却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日本的竹内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所创造的“竹内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视为“从鲁迅出发的竹内好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鲁迅”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 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最近二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的路’。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了‘现代(二十世纪) 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毛泽东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
这样的情况,在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 “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这一方面。
5.下面对“相互照射的镜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具有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的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的世界性。
B.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
C.思想家、文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
D.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因此思想家、文学家们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