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2190字。

  河南省十所名校2012届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打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古之“豆”不可食   罗献中
  提起“豆”,人们都非常熟悉,也吃过各种各样的“豆”:黄豆、绿豆、蚕豆、豌豆、芸豆、萹豆,等等。豆类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以制成各类食品,供人们享用,是人类喜爱的食物。但这些都是汉代以后的情况,在汉之前的上古时期却并非如此,因为那时的“豆”是不能食用的,谁也不会去吃它,即使是再馋再饿的人。
  那么,上古时期的“豆”是什么东西呢?原来,上古的“豆”并不属于植物类,而属于工具类,是人们盛食物的一种器皿,主要用作食器、礼器(祭器)等。
  “豆”为什么会是上古食器、礼器类的名称呢?原来,“豆”在甲骨文里是个象形字,像古代一种下有高圈足的盛食物的盘子,本义是指一种高足盘,既可用来作食器(主要装肉食),也可用来作礼器(祭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豆,古食肉器也。”《公羊传》注云:“豆,祭器也。”这种器皿一般为陶制,也有青铜制或竹制、木制的。豆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夏、商和西周,盛行于春秋和战国时期。古典文献中常有关于这种豆器的记载。例如食器方面,《国语•吴语》:“觞酒,豆肉,箪食。”《周礼•考工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再如礼器(祭器)方面,《诗经•大雅》:“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诗经•鲁颂》:“笾豆大房,万舞洋洋。”豆器根据不同的材质,有时各有不同的名称,《尔雅•释器》云:“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器谓之登。”豆器作为礼器常与鼎、壶等配套使用,构成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的主要器类,并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故礼法上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规定;另外,用豆数量还有等级区分,据《周礼•掌客》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豆二十有四。”由于“豆”是盛食物的容器,所以上古时期又作为容量的单位。《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小尔雅》:“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四谓之豆。”《仪礼•士丧礼》:“稻米一豆实于筐。”后来由容量单位又转化为重量单位,其具体情形据刘向《说苑•辨物》考证为:“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
  显而易见,以上这些“豆”无论作为食器、祭器,还是作为容量和重量的单位,没有一样是能吃的。到了汉代以后,“豆”逐渐变得能吃了,因为其身份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盛食物的器皿变成了一种能吃的植物——豆类作物。那么,汉代以前,难道没有豆类作物吗?有!但其名称不叫豆而叫菽。许慎《说文解字》:“菽,豆也。”《诗经•小雅》:“中原有菽,小民采之。”汉代以后,豆才渐渐取代了菽,成了豆类作物的名称。正如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言:“古语但称菽,汉以后方称豆。”于是,汉代及其以后文献中提到的“豆”大部分都是能吃的东西了,“豆”也走到了诗人词家的笔下。例如流传很广的三国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豆类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属于“五谷”的范畴,是华夏先民赖以生存的主粮之一。
  “豆”由器皿名称变成植物名称,是文字使用上的假借现象。其假借义与本义之间毫无联系,只是“依声托事”(许慎语)而已。这是一个有趣的、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语言现象。所以,对于上古时期,特别是汉代以前文献里提及的“豆”,读者诸君千万不能以今度古,一定要仔细辨别,那究竟是能吃还是不能吃。
  (选自2011年第1期《华夏文化》,有删改)
  1、 下列关于“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现在人们非常熟悉的“豆”,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以制成各类食品,供人们享用,是人类喜爱的食物。
  B、 在汉代之前,“豆”是不能食用的,主要是因为它并不属于植物类,而属于工具类,是人们盛食物的一种器皿。
  C、 因为“豆”在甲骨文里是个象形字,像是一种下有高圈足的盛食物的盘子,所以它既可以用来作食器(主要装肉食),也可用来作礼器(祭器)。
  D、 豆器一般为陶制、青铜制、竹制或木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夏、商和西周,盛行于春秋和战国时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孙晟,密州人也。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天成中,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奔于吴。是时,李昇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由是知名。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 尤爱之,引与计议,多合意,以为右仆射,与冯延巳并为昇相。晟事昇父子二十余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