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8700字。
邻水二中2011年秋高2012级11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张特侨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账簿(bù) 角色(jué) 压轴戏(zhòu) 不稂不莠(láng)
B.锃亮(zèng) 供职(gōng) 款识(zhì) 不着边际(zhuó)
C.模样(mú) 肖像(xiào) 闷棍(mēn) 拐弯抹角(mò)
D.巷道(hàng) 狡黠(xiá) 逮捕(dǎi) 泾渭分明(jī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厮杀 脉搏 挖墙脚 额首称庆 B.观摹 文身 明信片 委曲求全
C.凑合 嬉闹 钓鱼杆 掎角之势 D.平添 惊蛰 功夫茶 察言观色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数码市场上,各路山寨品牌的出现,虽然是风起云涌,但它们最终都会
烟消云散。
B.尽管经纪人严密防范各路媒体,但这位明星的绯闻还是在一夜之间不翼而飞。
C.小明看着手中的冠军奖杯,得意洋洋的说:“这次我能以一分的优势险
胜对手,其中的艰难不亚于火中取栗。”
D.对于是否将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商家判处死刑,市民们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且标点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由于贵族精神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教养、责任、自由,缺少其中任何一样,都难以称得上贵族,充其量也不过是招摇过市的“天朝公子”。
B.作为全球华文媒体“首脑峰会”的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重庆
召开。相关专家在论坛上解读“重庆模式”,并向境内外媒体推介重庆。
C.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也是成败的关键。
D.文化底蕴是指个人文化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越多,一个人的思考就越
全面越深刻,联想力也会越强。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的节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习俗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制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古代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