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雨巷诗人”戴望舒
杭州外国语学校 廖冠
【走近名家】: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也是30年代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1905年出生于杭州(余杭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写于1928,当时被传诵一时,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其他诗集有《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37)等。但在现代诗歌史上,他是少数只以很少的作品领袖一个诗派的著名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篇。后在北京病逝。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①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②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象我一样,
象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 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象梦一般地,
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③
象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太息:叹气)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