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失街亭 罗贯中
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1、品味作品描写战争的技巧。
     2、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特点。
     3、学会辩证分析问题,探讨“失街亭,谁之过”。
德育目标:认识诸葛亮赏罚严明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探讨小说与史料的差别,把握鲜明的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为主,讨论为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作家作品  2、整体感知,梳理情节结构
一、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介绍作家: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三、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0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四、简要叙述街亭一役的历史背景
  话说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奉先帝之命,精心治理蜀国。为了安定南方,采用马谡攻心为上之计,七擒孟获,使之心服口服。又为了离间曹魏君臣,采纳马谡反间计,使大将司马懿被迫解甲归田。在此前提下,诸葛亮又率兵攻取陇西三郡,为北伐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可以说,当时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然最终结果却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
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祁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我们知道,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四、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 睿 偏裨 犄角 垓心 文几 殛 鲧 干系 鼓噪
2、介绍《三国演义》第95和第96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3、下面请几名同学复述一下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大概清楚。)
  明确:孔明点将:司马懿、张邰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参军马谡愿前往防守,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