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
关于文言文阅读,《考试说明》所提的总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分为两个考查层级:一是“理解(B)”,即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翻译文言句子,其中文言句式暂不作考查要求;二是“分析综合(C)”,即分析综合文章的信息、内容、思想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共20分,其中选择题5道15分,翻译(主观题)1道两小题共5分。
【考点解说】
《考试说明》第一条要求就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这里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以下三点:一是“常见实词”,即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旨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一般可以结合上下文推测出来;三是“理解”,即不考一些名词术语,而是侧重于考查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言实词是每年必考的,而且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多。近几年以来,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涉及面进一步拓展:往往专设一题考查词语的古今义,尤其是1999年和2001年既考了一词多义,又考了古今义;1999年还专门考查了偏义复词。此外,翻译文言句子,把握文意,进而概括、分析和综合的都要以掌握文言实词为基础。
【解题方略】
一、运用汉语知识,推断意义指向
一个词多个意义往往是由它的本义引申或比喻而来的,而汉字是表意文字,所谓“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不同程度地表明了词的本义或意义指向。尤其是占到85%以上的形声字,其形旁,即意符,就表明了词的意义指向或者类的意义。我们应该调动平时的积累,利用“六书”、本义引申义、词义演变、词的活用以及偏义复词等知识,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建立词义系统,从而有效地推断词的意义或意义指向。
一词多义举隅
例词 常 见 义 项 例 句
报 ①报告,回复;②报答;③报仇。 ⒈求人可使报秦者(回复。《廉》)
⒉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报答。《信》)
⒊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报仇。《勾》)
兵 ①兵器;②士兵,军队;③军事;④战争。 ⒈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过》)
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士兵。《六》)
⒊兵连祸结(战争。)
朝 ①早晨;②上朝;③朝廷;④朝见。 ⒈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烛》)
⒉皆朝于齐(朝见。《邹》)
奉 ①两手捧着;②接受;③送给;④供养;⑤做事。 ⒈相如奉璧西入秦(捧着。《廉》)
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送给。《六》)
假 ①借;②凭借;③不真实,虚假;④假如。 ⒈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送》)
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劝》)
⒊乃悟前狼假寐(不真实。《狼》)
间 ①间隙,间隔;②悄悄地,秘密地;③间或;④离间;⑤指小路。 ⒈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指》)
⒉谗人间之(离间。《屈》)
⒊道芷阳间行(小路。《鸿》)
金 ①金属;②金子;③古货币单位;④像金属一样坚固。 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属。《劝》)
⒉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古货币单位。《左》)
⒊自以为金城千里(坚固。《过》)
食 ①饭,食物;②吃;③给……吃;④亏损。 ⒈一箪食,一壶浆,一瓢饮(饭。《鱼》)
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寡》)
⒊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吃。《马》)
图 ①图画;②地图;③图谋,谋取;④希望;⑤对付。 ⒈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图画。《促》)
⒉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谋,打算。《逍》)
⒊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对付。)
信 ①说话真实,诚实,真诚;②信任;③信用;④守信;⑤信物,凭信;⑥信使,使者;⑦确实,实在。 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真诚。《屈》)
⒉怀王贪而信张仪(信任。《屈》)
⒊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梦》)
遇 ①路上相遇;②接触,碰到;③对待;④待遇。 ⒈然公子遇臣厚(对待。《信》)
⒉斯固百世之遇也(待遇。《五》)
※ 表中第①义项均为本义,其他为引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