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7题,约8780字。杭西高2011年11月考高三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委蛇(yí)     拂晓(fú)      犯罪未遂(suí)    落拓不羁(tuò)
  B.札记(zhā)    霰雪(xiàn)    屏气凝神(bǐng)   锲而不舍(qiè)
  C.豇豆(jiāng)  躯壳(ké)      厝火积薪(cù)     应有尽有(yīng)
  D.披靡(mǐ)     煊赫(xuān)    吹毛求疵(cī)     韦编三绝(wéi)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当时的鹅湖书院正处在赣闽两省的交会处,道上熙熙嚷嚷,川流不息。如今只留下一条已经荒废了的古驿道。
  B.我向往那浩渺的海面,大海用博大、寥阔的胸怀为我唱了最嘹亮的歌;我向往那深邃的宇宙,在无边的苍穹中,我的思绪可以尽情地邀游。
  C.细雨交织,竹林婆娑,山清水秀。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宁静;没有奸诈,只有简单。这份经大自然锤炼而来的静谧,却恰恰令人震撼。
  D.我做了一个秋天的梦,它伴着流星陨落在我的身旁;我用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描摩秋天,感受秋的清新和脉搏的跳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日各处人员有不告假而行者,有 久假不归、托故续假者,有散于各地自由行动者,若不严加惩处,必致纪律扫地。
  B.年轻人如果胸无大志,目光如豆,是难以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总有一天要被这个社会淘汰。
  C.2011年10月23日晚,杭州烟花大会上,20多万发烟花在钱塘江上燃放,烟火交相辉映,令人目不交睫。
  D.面对民俗展览会上展出的秦淮扎灯、桃花坞年画、惠山泥人、扬州漆器等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很多观众交口称赞,感叹相见恨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研究表明:凝聚态结构的“高纯度”饮用水,不仅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反而会把人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洗”出去,这样就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
  B.中国的皮影戏曾经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们,它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C.专家们指出:考试之前切忌不要过分紧张,否则会影响考生在考场上的发挥。
  D.据报道,10月27日在明打威群岛已有272人死亡,412人失踪,成为这次印度尼西亚海啸最大的受灾地区。
  5.阅读下面的文字,给“胶囊旅馆”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4分)
  说起胶囊旅馆,在日本可以算是家喻户晓。旅馆由十几个甚至上百个整齐摞起来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可住一名旅客。整齐的格子间与我国的火车卧铺相似。格子分上下两层,每个格子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1.25米。虽然格子的空间很小,但足够入睡,坐起身也不会碰到头,而且里面广播、电视、无线上网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它的费用只是一般酒店的50%-60%。
  胶囊旅馆的产生与日本盛行的加班文化是分不开的。在日本,加班是一种工作常态,因此很多人便把胶囊旅馆当成一个短暂的落脚之所,久而久之,这种胶囊旅馆逐渐兴起并风行起来。
  6.《读者》电纸书广告语征集评奖结果于2010年10月揭晓。专家评委会经过认真筛选评议,最后确定获奖名单。下面是其中的两则获奖广告语,请作点评,说说其获奖原因。(4分)
  (1)让阅读简单一“点”
  (2)电纸有芯容乃大  读者无墨书亦香
  7.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4分)
  上海某电台早间节目直播中,主持人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聊天逗听众。一名听众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
  主持人语调认真地说:“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再以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
  很快,电台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回击听众的一句话“团成一团,圆润离开”成了网上论坛的热门话题。
  你认为主持人回击那位听众的话合适吗?请你以一位听众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8-10题(12分)
  “恶搞”是在拔文化的根
  ①自胡戈在网上扔下一个“馒头”,让成千上万的网民得到了一种别样的娱乐体验后,“恶搞”一词就大放异彩。自此,恶搞的潮水越过影视大片,漫向名人、经典、历史、文化……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恶搞”大潮中,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恶搞者已从过去的草根人物,变为现在的专家、教授;“恶搞”的范围也从娱乐圈扩大到学术圈;恶搞对象从娱乐人物、事件,转移至传统文化,如以孔子为噱头对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国学辣妹”式的诠释,正使这场“恶搞”运动,从消遣娱乐演变成文化颠覆。
  ②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戏说娱乐圈的人和事,博得大家开心一笑,在这个娱乐化时代也无可厚非。但时下恶搞之风正从少部分人的自娱自乐变成了一种集体狂欢。在一些专家学者笔下,原本代表中华历史文化美好、智慧、勤劳、善良的人和物被推倒,美的贬成丑的,红的说成黑的,词语中甚至极尽笑骂、攻击之能事。要知道,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他们中一些人对于传统中国文化抹黑式的“恶搞”,无疑颠覆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和庄严。
  ③优秀文化的传承是要有纽带的,这个纽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