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56张。有教案,约6340个字。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指导
  【分点训练】
  一、鉴赏人物形象的塑造
  智力测验
  电视台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准备拍完之后向全国播放。他们带着摄像机和录音机,先到一个局,测验机关干部。
  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儿,问道:“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机关干部们看着黑板上的粉笔圆圈纳闷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心里没底,不敢回答。摄像机可是不停地来回摇。谁也不能回答吧?那可太不像话啦……
  科员开始以请示的眼光看着科长;科长以求教的眼光望着处长;处长以他擅长领会意图的聪明眼光盯着局长;局长用习惯的眼光向秘书求援;美丽的女秘书今天可是彻底悟了,走过来跟局长咬耳朵。她忘记正在录像,局长听罢秘书的汇报,才气呼呼的说:“对不起!事先不打招呼,不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解答你们的问题哩?”
  电视台的同志来到智力测验的第二组——一大学中文系的教室里。
  冷场半分钟。骄傲的大学生们突然哄堂大笑,纷纷叫嚷起来:
  “这算啥问题嘛?还要考我们大学生!”
  “太瞧不起人了!简直是开玩笑!”
  初中学生是第三组。一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学生规规矩矩地带头举手,然后站起来指着,黑板的粉笔圆圈答道:“这是一个零。”
  节目主持人问:“他答的对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对!”
  主持人问:“还有别的答案吗?有没有第二种答案?大家好好想一想……”
  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敢站起来,在座位上叫了一声:“欧!……英文字母的欧!”
  班主任瞪了他一眼。节目主持人赶紧说:“他说的对呀,回答得很好!”
  第四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看了黑板上的粉笔圆圈之后,教室里非常活跃,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问题;
  “是个月亮!”
  “怎么是月亮呢?”节目主持人高兴地问。
  “黑板是天,天黑了,月亮又白又圆!”
  “是乒乓球!”
  “是烧饼!”
  “是鸡蛋!”
  “李谷一的嘴巴——她唱歌呐!”
  智力测验圆满结束。电视台播放节目时,给加了个标题:人们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1.文中对机关干部眼光的描写,使用了那些不同的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从文中的描写看,中学生的特点是什么?请找出反映这种特点的两个词语。

  3.同样是纷纷回答问题,大学生和小学生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4.“智力测验”测验了四类人物,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四类人物?

  方法指津:
  第1、2、3道题都围绕“概括人物性格特征”设题,第4题是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第1题题目已经提示要从“眼光的描写”即肖像描写的角度去分析,阅读小说不难找出:科员是“请示的眼光”;科长是“求教的眼光”,处长是“聪明的眼光”;局长是“习惯的眼光”。这些机关干部不是不能思考问题,而是长期以来的习惯使他们不敢思考不愿思考,只等听命于上级。作者通过这些逼真的细节描写活画出他们不肯主动积极思考问题,习惯按上级意图办事的性格特征。解答第2题,可以从后面一问开始思考,先看尖子生回答问题是“规规矩矩”;同学们是“齐声回答”;就连调皮的学生也只是在座位上叫。由此得出,中学生的特征是“听话”。第3题,思考时要注意同中求异,透过表面的相同,找出实质的不同。通过分析语言可以看出,大学生“哄堂大笑”、“纷纷叫嚷”是因为他们太高傲,蔑视这些似乎是太简单的问题。小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是因为他们天真活泼,不受约束,才能毫无保留地发表意见。第4题,要从反映作者写作意图,表现主题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根据小说最后一段内容,作者举这四类人目的在于揭示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份的变化、限制思考的因素增加,人们的想象力逐渐消失。
  二、分析重要情节(细节)
  我懂得了
  全家人围着一张铺着天蓝色台布的圆桌坐着,爸爸在浏览报纸,妈妈在缝制一个枕头,而8岁的维加在读一本小册子。
  “爸爸,这地方我有点不懂,”维加忽然对父亲说,“请给我解释一下,人们怎么老是争吵,究竟争吵是怎么引起的?”
  “这很简单,”爸爸把报纸放到一边说道,“假定我们的物业管理人员跟院子里的人关系不和……”
  “没有的事!”妈妈打断说,“物业管理员跟院子里的人处得很好!”
  “我这不是举个例子吗!”爸爸辩解道。
  “你这是举例不当!”妈妈嚷了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