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230字。

  我们的作文练什么?怎么练?目前的状况是教师选择了最容易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教,对于思维能力训练则因为耗时费功而很少去涉及,学生也因此选择了最机械的来学,在这看似最有效的教与学中,产生的是一篇篇新八股公式化、空洞化、矫饰化的文章,网上一首诗对这一类文章的概括很有代表性:
  题目虽各异,写法一个套。开篇先点题,后把屈原抛。爱国又爱民,失意汨罗跳。再把陶潜赞,守贫不折腰。东坡总要提,贬官人品高。末尾作引申,点题结束了。
  的确,作文教学从结构模式到事例选材,甚至是语言,我们的作文教学大都在走“背范文”、“仿套路”这样的“终南捷径”。一是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学生无米下炊,写作只能千篇一律;其二是因为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上存在一些漏洞,比如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语言与沟通”,2005年的“纪念”,2006年的“雕刻心中的天使”,2007年的“传递”,2008年的“不要轻易说‘不’”,这些题目给了学生一定的投机取巧的机会,像选材方面,以最常见的李白为例,似乎在这些话题中是通用的,是万能事例,既是有现成的可以拿来直接用,又何必煞费苦心来去学其他的呢?这给作文教学传递一个很糟糕的信号,强调套路公式,忽视个性思维;其三则是我们作文教学本身对思维训练的忽视,造成了学生思维的限制性、呆滞性、单一性,本人认为这一点正是现在作文弊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作文教学中急功近利的“为考试而教作文”,不重视学生最基本的思维能力训练,作为教学导向的高考已经关注到这一点,并且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受到了重视,如果留意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发现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如2008年作文题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江苏卷的“好奇心”,湖南卷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2009年作文题广东卷的“常识”,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天津卷的“我说九零后”。2010作文题江苏卷的“倡导绿色生活”,广东卷的“与你为邻”,安徽卷的“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等等,学生考前准备的“范文”在这些题目面前很难派上用场,这正体现了高考作文的一种命题趋势,希望通过增加审题难度,增强写作内容规定性等手段,预防宿构和套作作文,强化高考的选拔功能,这正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弊病的一种矫正与反拨。因此,我们在作文备考中就只有老老实实的进行思维能力训练,这才是正确的作文备考做法。
  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训练最重要的就是灵感思维,学生总是说没东西可写,所以才写来写去就那几个事例,这没东西可写的背后,其实正是灵感思维训练不足的表现。灵感思维是指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为基础,通过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是创造性思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