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700个字。

  醉翁亭记
  宿城一中张伟

  预习提示
  1、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家。
  2、下列加粗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琅琊(yá)饮少辄醉(zhé)
  B、林霏开(fēi)云归而岩穴暝(míng)
  C、山肴野蔌(yáo)晦明变化者(huì)
  D、树林阴翳(yì)水声潺潺(chá)
  3、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行者休于树。(出家而未经剃度的佛教徒)
  B、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C、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D、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4、按要求默写课文原句或原词:
  ⑴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⑵文中描写山间的四时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⑶《醉翁亭记》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
  ⑷文中写朝暮之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⑸贯穿文章主线的词是_____________。
  ⑹文中文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指出加粗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B、多会于此。
  C、行者休于树。D、达于汉阴。
  6、指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A、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似的,面对着泉水上边。
  B、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面临着泉水上边。
  C、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似的,高踞在泉水上边。
  D、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
  7、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
  A、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铺垫,表现作者山水之乐。
  8、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环滁皆山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下面加粗的“而”字表修饰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0、你认为“太守醉”的“醉”字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会翻译文言文。
  5、理解欧阳修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构想:】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怀旷达,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本篇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悦耳怡人。
  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