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0580字。

  辽宁省葫芦岛一高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的第三、四大题为
  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之外
  《乡愁》在近半个世纪的传播中,无疑已成为经典性的怀乡文本,甚至将余光中符号成一位“乡愁诗人”,将他其他的诗作、文章与文学领域的成就与贡献遮蔽。那么,在《乡愁》之外,余光中是什么模样呢?
  在2010年8月25日的“30年•深圳梦典”大型诗乐晚会上,余光中朗诵了新作《秭归祭屈原》。当晚,余光中还朗诵了一首不一样的诗《控诉一支烟囱》。这首写于1986年的诗,余光中称之为“环保诗”,这类题材的诗,至今他已写了一百多首,与怀乡、怀古的诗一样多。“其实怀乡诗只占我诗作当中的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点五,还有跟乡愁有关联的怀古诗——写历史、写人物的也有上百首。”
  当问到他如何看待《乡愁》一诗牢固地将他钉在“乡愁诗人”的形象上,将他符号化,甚至这类诗对他的其他作品形成一种遮蔽时,他觉得这是难免的,很多作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回顾自己的创作,余光中觉得自己整体来讲是一个反都市的诗人,从乡愁诗写到环保诗,基本上体现了这样一个写作的脉络。尽管生活在都市,但常会感觉生活在都市的边缘。他没有将都市与田园对立起来,他没有去写伪装的田园,也没去标榜都市意识,但大致可以看出他对都市的批判态度。
  余光中不用手机,他不上网,平常也不用电脑,写稿都用手写,自己戏称还停留在“手工业时代”,为网络不及,是一条漏网之鱼。在汉语的语言问题上,他认为现在比20多年前更严重。这种观点,源自于他教了30多年的翻译课。他不仅将国外名家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也把中国的诗歌翻译成英文。他最近翻译了济慈的一本诗集。他25岁时就翻译了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而他也将中国的古诗、台湾诗人的现代诗翻译成英文。
  对于目前国内翻译的现状,余光中并不表示悲观,虽然很少有大家冒出,但翻译的书是越来越多,他以台海为例,每年出版的书,翻译作品占了一半。而内地,据他了解,光译林每年都要出上千种翻译图书,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当然一些重要的翻译项目还是需要国家维持费用。
  82岁的老人,谈起旅行,兴致明显提高了好几度。而在他的散文写作中,游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果要说起现在深受白领们喜爱的自驾游,余光中可谓真正的前辈了。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留学时,就开始了租车自驾游的快意生活,而且喜欢独游。一年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会用来旅行,最近来内地也算频繁,泰山、武夷山、雁荡山都去爬了。当然,现在让老人感觉有些遗憾的是,不能像年轻时候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开车游历了。
  在与深圳诗友的见面会上,他说:“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这个圆能画到多大,取决于它的半径拉得有多长,我希望我们能一起把这个半径拉长。”他开车飞驰在美国与欧洲版图上的举动,是不是潜意识里拉长半径的行动。
  余光中红遍大陆后,自然也有了若干批评。他不愿“用很大篇幅去答辩,只要多做正面的事情就够了。”
  1.下列关于《乡愁》对余光中影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乡愁》经近半个世纪的传播而成为经典性的怀乡文本,这让余光中被称为一位“乡愁诗人”。
  B.一首《乡愁》把余光中符号化,可以说《乡愁》既为他带来荣耀,也阻碍了他的创作。
  C.余光中除了乡愁诗,在别的文学领域也有很大贡献。
  D.余光中是一位写作题材广泛的诗人,但是他的很多成就没有被世人熟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复,字仁甫,德安人也。太宗乙未岁,命太子阔出帅师伐宋,德安以尝逆战,其民数十万,皆俘戮无遗。时杨惟中行中书省军前,姚枢奉诏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士,凡儒生挂俘籍者,辄脱之以归,复在其中。枢与之言,信奇士,以九族俱残,不欲北,因与枢诀。枢恐其自裁,留帐中共宿。既觉,月色皓然,惟寝衣在,遽驰马周号积尸间,无有也。行及水际,则见复已被发徒跣,仰天而号,欲投水而未入。枢晓以徒死无益:“汝存,则子孙或可以传绪百世;随吾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