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小题,约6870字,答案扫描。
安徽省2012届名校高三模拟考试(一)
语文试题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
杨福泉
一种浓郁的“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城市和乡村里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随着“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不断消失。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
当下。“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惠”促使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但他们过分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一些儒家古典文化,特别是片面地把所谓的“国学”指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一说到中国文化,言必称“国学”,视野局限在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上,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进行一些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不遗余力地在大中小学里进行所谓的“国学教育”。各种“圆学研究会”、“国学研究院”和“孔子学院”纷纷问世。有的学者鼓吹;应该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尽早回到中国中小学课堂。希望政府尽早启动这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工程,尽早颁布法律,肯定传统文化经典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斯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经看到了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籍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呼唤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才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令的中国新文化。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夸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整合了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当代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广采博纳的大气魄,我国各民族应该相互借鉴,互补共生。而如果仅仅聚焦在一些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上,将它视为中华文化的全部,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那只会陷于抱残守缺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艾的误区,不可能建构起中国56个民族都认同的文化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可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和气度。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应该有一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应该有世界眼光、全球眼光,谦虚好学。当年鲁迅、胡适这一代中国精英大力引进西方文化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全面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内容和体制机制,裨益了当夸无数的中国人,培养了很多能与世界对话和竞技的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如夸,我们在为国忧心、为族忧患的“文化焦虑”中,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自己已有的文化传统上,老想着要不分良莠地一股脑继承过去的文化传统。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如活水长流,才会有生命力。“文化焦虑”促使我们忧惠和反思,但我们的这种焦虑,应促使我们有准确理性的“文化自觉”,催生不失根本又汇聚百川、广采博纳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
(选自《人民论坛》2011年第6期,有删改)
1.当下,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存在误区,下列不属于误区的一项是(3分)
A.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古典文化。
B.把“国学教育”等同于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
C.把历史文化遗产等同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D.把“国学”等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友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厦,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帖《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孝文闻之,召八,夸诵《五经》章句井陈大义。帝戏卢昶日:“昔流共工。于幽州,北裔之地那得忽有此子?”昶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