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70字。
鉴赏诗歌鉴赏技巧点拨
林燕
一、读懂诗歌“说什么”( 详见《鉴赏诗歌切入点》)
二、弄清题干“问什么”
语言这一关卡的突破,只是给诗的欣赏创造了起码的条件,离真正的诗歌鉴赏还很远。但对考生来说,要高效准确地作答,关键是审清题目,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特别在“知彼”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指向明确,切入有力,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从而在答题上胜人一筹。
一些考生在答题时常犯这样的毛病——“答非所问”。究其原因,审题不准确,不能确认题干要求的回答角度,所答自然非所问。正确的程序应该是:首先要认真审题,至少读上两三遍,抓住题干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弄清楚问的是什么,然后根据问题寻找相对应的范围,准确掌握要求作答的角度,使回答扣紧问题。最后选用合适的语句作答。
〖举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前人说,“诗忌说理”,可本诗的理说得很好,试作简要分析。
〖案例〗本诗道出了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启迪人们要有远大的眼光。
〖点评〗此答案从本诗说理的内容以及对人们的启发角度回答,与“本诗的理说得很好”要求的角度不完全一致,故回答有问题。本题的角度应该是:本诗说理的内容以及说理的特点。可以如此作答:本诗前两句写登楼望见的景色———壮阔雄浑,后两句紧承写景,即景生意,不仅写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将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合得天衣无缝。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词的上阕,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说明:“怎样表现离恨苦”,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有3个要点:①菊愁兰泣,②燕子双飞,③明月无情。三者缺一不可。
答案: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融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更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题干问的是“在词的上阕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依据题干的要求,考生应该回答的问题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可是有的同学却答成:“表现了诗人伤心、惜别、孤独的离恨苦。”究其原因:考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以致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问: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答:表现了诗人的离恨苦。
了解了答题中的常见病因,同时也就学到了答题方法和技巧,懂得了借鉴,这对于完成诗歌鉴赏试题是很有益处的。
三、知道自己“写什么”
看懂了诗歌写了什么,明白了命题者要求我们答什么,是不是就一定能拿满分呢?不一定。考生还必须具备以下才能:
1、学会把文字转换成形象、意境、事理、情节等
古典诗歌有的刻画完美的形象,有的描绘绝妙的意境,有的表现深邃的哲理,有的展现生动的故事情节,……阅读鉴赏古典诗歌如果能运用形象思维,把文字转换成形象、意境、事理、情节等,试题所设计的问题就会顺利解决。否则,一些情景事理和情节上的问题就想不通,也就无法理解。例如李清照的《入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如果只从词句上支离破碎的理解,那是读不通的。只有整体阅读,整体体会,把文辞转换成情节和形象,才能达到准确理解。从字面上看,这首词的情节为:昨晚雨大风紧,我酣睡一夜醉意还未消尽。醒来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咋样?”侍女回答:“海棠花很好。”我出去一看:“傻孩子,你知不知道?应当是绿叶仍多红花却少了!”我们再深究一下:词人为何要喝酒呢?根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