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2720字。

  大庆铁人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题
  命题人:苍雪梅  审题人:陈连春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丽的传说             作者:欧阳逸冰
  中国木偶剧团近日为孩子们献上了珍贵的礼物——以古代神话“精卫填海”为蓝本,最新创作的剧目《精卫传奇》。 
  《山海经》里,刻画主人公精卫(女娃)的文字只有寥寥数语:“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於东海。”编导们睿智地抓住了原故事的三个节点,让大胆而瑰丽的想象充满了戏剧性,用现代人的目光和思索解读出崭新的、富于欣赏性的主人公与情节——
  女娃为什么会“游於东海”?
  父亲神农(炎帝)在女娃和部落人群的久久盼望中,发现并带回了黄豆、大麦和黍米的种子,它们会被“种下去,长出来;长出来,种下去”,开拓出解决大家温饱的农耕之路。然而,红脸蟹等三个恶作剧的家伙拔掉了定海神针,惹出了大海泛滥,淹没陆地的危机。女娃为了保护粮食种子,“游於东海”,去寻找女娲补天留下的五彩石,堵住海眼,根绝后患。
  女娃为什么会“溺而不返”变成“精卫”鸟?
  女娃宁肯把自己变成一只精卫鸟,也要用五彩石堵住海眼,让父亲复生,让大海息波,让贵如生命的粮食种子得以在土壤里“种下去,长出来”……
  精卫为什么要“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於东海”?
  为了同胞安定的农耕生活,精卫(女娃)必须年年月月,永不停歇地飞返于海山之间,用五彩石制止大海的嚣张……
  编导们睿智地将这个神话传说里中华民族先民们的伟大创造与女娃身上所焕发出来的豪迈心志和不懈奋斗的精神融为一体。而对这一深厚的蕴涵,编导们又举重若轻将其编织在女娃与神农(炎帝)的父女关系的主线之中,让伟大孕于亲情的眷顾,让崇高显于经年的劳作,将儿童戏剧特有的游戏性与历史神话的庄严内涵统一起来。
  《精卫传奇》意味深远地将神农所代表的先民们对农耕的发明与作为艺术形象的女娃(精卫)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这一结合的歌词却又是那么轻松,浅近,亲和,甚至可以让小观众开口应和:“种下去/长出来/长出来/种下去/梦想可以相信/你给我梦想/给我希望的天堂……”而珍爱和保护农耕产生的情感,体现在剧中便是由性格阳光的女娃(精卫)与金豆儿(黄豆种子)、金芽儿(大麦种子)、金蛋儿(黍米种子)结为好友。甚至在冲突发生时,金豆儿挺身而出,戏弄了红脸蟹们,保护了女娃。在寻找五彩石的关键时刻,又是金豆儿抢在女娃的前面,变成了石头。女娃舍身变成精卫鸟,让父亲神农和金豆儿复生。这样,抽象的内心情感得以生动直观地显现在人物的戏剧关系中。有意思的是剧中的“丑角”设置:红脸蟹们的恶作剧使戏剧情势走向危机,而这些调皮捣蛋的家伙们感动于女娃的精诚,不但认错,还引领女娃走向了五彩石所在的五彩山,促使戏剧情节走向了最后高潮的情境。在儿童戏剧中,这些“丑角”惯常被视为“撒胡椒面”的调味品,而在这里,这些家伙们不仅是调味品,增强了小观众的观赏兴味和认同感,而且烘托了主人公的品格,还是营造戏剧情势发展变化的巧妙助力。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
  1、关于传说“精卫填海”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可能产生在沿海的部落。
  B、由于那里大海经常吞没人的生命,女娃化鸟、口衔木石以填平大海的斗争反映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
  C、小鸟与大海所进行的斗争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人们的理智上看来,小鸟的工作多么徒劳无益;但从感情上看来,沧海固然浩大,然而小鸟坚韧不拔的气概却比沧海还要远大。
  D、小鸟填海终会有成功的一天,虽然悲壮,但永远令人赞美和同情。
  2、下面不属于《精卫传奇》中编导添加的想象情节的一项是(    )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军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阵,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
  元康三年,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上闻之,以问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曰:“将军度羌虏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