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2300字。全市期末统考第一套精编试题, 完全独创,审题严格,完全符合全国卷规范,贴近课本,适合高二年级用

  商丘市2011-2012学年度高二第一期统考语文试题(一)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出题人:省示范性高中虞城县高级中学   杜红彪
  审题人:商丘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李青峰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画同源,依我看,不是甲骨记事,不是鸟篆虫篆,不是文字象形。这是个“源”,是指本源。指艺术创造中最本质的源。你也可以讲是线条,但是我认为更确切地说,是创造这种线条的用笔。
  书法是宇宙万物、风雨阴晴的“线化”,中国书法家用抽象的手段来表现自然万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其形式完全可以作为一幅抽象的艺术线描来独立地欣赏,使你感受到书法艺术所特有的的气势之美、韵律之美,书法艺术是抽象的艺术,也是一门抒情的艺术,它以抽象的方法营造了一个有情的世界,这是它在全人类各门艺术中最独特的一点。
  中国画则充分运用了书法艺术的这种抽象的手段,这是因为中国的书法所用的工具完全相同,都是毛笔和水墨。这样,书法的用笔就成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历史上的书法家以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在用笔上给画家铺平了道路,使中国画家在笔晕墨章上不断升华,从而使中国画本身,带上了越来越强烈的书法的趣味,进而使中国画的点划流美,处处浸染了书法的抽象因素。
  出现这种现象,大抵是在唐宋以后,也就是文人大量介入书画艺术的创作之后,这不能用来解释“书画同源”。事实上,从艺术史的进程来分析,书画虽然源头相同,但是发展的进程却并不同步。书法家在用笔上一直是遥遥领先的,他们的艺术实践成为画家的先导。比如说,东晋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中,已将用笔变化比之用兵的谋略,这在与其同时代的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描”中,似乎尚未见到端倪;当张旭“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时候,吴道子也做到了“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然而吴道子的莼叶描,比之狂草尚有距离,直至南宋时期的梁楷才以狂草入画。我觉得,画家的悟性往往晚于书法家数百年之遥。这种情况大体上到宋元之后才结束,此后,书家与画家逐渐合流,再加入越来越浓厚的诗歌意境,进一步构成了诗书画“三位一体”的独特态势,也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风貌,那就是:重意境、重气韵、重风神,与诗不啻是孪生姐妹;同时,又重骨力、重笔意、重墨趣,与书法异曲同工——这,也就是我提出中国画要“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理论依据。
  中国的线条发展史,真是了不起——从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发现最早的线条开始,直到今天,中国画的线条,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语言。可以说,一条“线”就足以把中国历史上所有艺术品中含有线条因素的东西,全部荟萃溶解在里面——包括金石、青铜、碑刻等等。两千多年的书法艺术可以作为它的全部实践的基础,全世界哪一个国家的艺术有这样的情况?没有。线条本身就是个大学问,我们现在要把线条从一切繁杂的艺术现象中抽象出来。一部《线条论》,可以讲是奠定了中国书画技法理论基础的重要著作。
  (取材于 范曾《吟赏丹青》,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和象形字都不是书画的本源,“书画同源”是指书法与绘画同出一个本源,“源”即所用以书写绘画的线条之运笔技巧。
  B.在书法世界里,自然万物可以借助书法的抽象手段来表现,在形式上与人们独立欣赏一幅抽象的艺术线描没有什么区别。
  C.书法艺术兼容了抽象和抒情这两种艺术,一个有情的世界可以蕴藏在书法的抽象艺术中,形成全部艺术中最独特的一点。
  D.书法艺术所特有的气势美和韵律美,是建立在书法所独有的线描基础上的,宇宙万物、风雨阴晴尽入书法的巧妙运笔之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