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3010字。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工整地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关于财富和精神的几点思考
  张文江
  现在的社会财富至上,即使是青年,也有相当一部分放弃了精神追求,这样的人固然走不远。然而,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也必须有一个告诫:千万不要看轻财富的作用。到底什么是财富,什么是精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理解透彻。而在透彻理解两者之前,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可能会遭到反噬:或者轻易成为牺牲品,或者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
  古罗马普罗提诺(205-270),被誉为唯一可以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学家。当时的达官贵人,在临死前把孩子和财产托付给他,把他看成圣洁如神的监护人。普罗提诺常常说:“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必须安全保管。”我们普通人不大可能达到普罗提诺的程度,所以对经济状况还是要注意的。反过来说,真正对哲学有所心得,财富的重要性就减轻了。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苏格拉底有一回走过市场,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多呀!”
  财富有其两面性,它既可能使人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使人不知不觉移了性情。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超过一定数量之后,确实可能含有毒素。此时不提高精神境界以化解之,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财富和精神的争执,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其胜负很难说。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的人,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财富。如果有够大数量的诱惑,很可能抗拒不了。自以为倾向财富为主的人,也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精神。总有一天,他会认识到,再多的财富也有解决不了的精神问题。财富和精神究竟如何,要干过一仗才知道,有时候是财富胜,有时候是精神胜。当然,我相信精神高度丰富的人,即使全世界的财富堆积在面前,他也会弃之如敝屣,丝毫不动心。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一种是追求荣誉的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三种人的分类,在我看来,恰好对应于美国《独立宣言》所昭示的人的三种权利: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归类的话,第一种是经济人,第二种是政治人,第三种是宗教人或哲学人。三种追求可以有其统一,只是所处的阶段不同。一般的社会和个人,追求到了第一种,然后追求第二种;追求到了第二种,然后追求第三种。当然也可以呈现分裂,绝大部分人终身只能追求其中的一种。对于有品质、有纯度的人来说,只有追求第三种,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当然他也需要回头关注第一、第二种。然而即使是追求第一种的普通人,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他也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只是方式可能还需要调整,并不妨碍其本源清净。
  如果以稀缺性和珍贵性来定义,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这就涉及宗教和哲学。宗教姑且不论,对于哲学我更愿意用它的古义“爱智慧”。尽管在西文是同一个词,在中文却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我看来,两者的境界天差地远。对于古希腊和中国文化而言,精神王冠上有其熠熠生辉的钻石,那就是爱智慧和明心见性。
  (2011年8月《文汇报》)
  1.下列关于“财富”与“精神”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哪怕没有物质追求,也必须要有精神追求。唯有如此,人们才会走得更远,人生价值才会更大。
  B.只要人们对哲学有所心得,那么财富对他们来说重要性就减轻了。
  C.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而不提高精神境界,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D.财富和精神有时相互影响,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的人,和自以为倾向财富为主的人,也很可能在遇到真正的财富和精神时,对它们的认识发生转变。
  2.下列各项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罗马的大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只要人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就必须安全保管。
  B.财富具有两面性,有人可能因它而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有人因它不知不觉移了性情。
  C.第欧根尼•拉尔修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一种是追求荣誉的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
  D.作者认为追求利益的人是经济人,追求荣誉的人是政治人,追求真理的人是宗教人或哲学人,但并不意味这三种人就只有一种追求。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轻易成为牺牲品,有的人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透彻理解财富和精神的内涵,而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
  B.苏格拉底对哲学真正有所心得,精神也高度丰富,因此他对财富弃之如敝屣,丝毫不动心。
  C.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于精神和财富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只追求利益的人,也并不都是精神境界不高的人。
  D.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虽然东西文化各有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认同了精神境界的价值和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乡人聚观,以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少颖异,日能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王昱守随,庭芝年十八,告其诸父曰:“王公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诸父勉强从之,未浃旬①,昱果为部曲挟之以叛,随民死者甚众。
  淳祜初,举进士,中第。辟荆帅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珙卒,遗表举贾似道自代,而荐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移镇两淮,与似道议栅清河五河口,增淮南烽百二十。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扬州。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②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悉贷民负逋③,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④,与士行习射礼⑤。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
  德佑二年,宋亡。三月,大元将阿术使者持诏来招降,庭芝开壁纳使者,斩之,焚诏陴⑥上。七月,阿术请赦庭芝焚诏之罪,使之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