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中学生作文顿悟心理的形成机制
韩寒东
  从来的文论都认为顿悟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且是神秘莫知,莫可名状的。其实,顿悟并不神秘,是完全可以道清说明的。人脑的全部思维活动分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又称潜意识)。抽象思维用概念去思考,形象思维用表象去思考,二者都是在经过两个思维程序(即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之后转入不直接接受意识支配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顿悟的全过程图示大致如下:
    ┃←有意识阶段→┃←无意识阶段→┃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无意识思维
  由图可知: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是顿悟必不可少的意识阶段,它是无意识阶段的基础和前提。换言之,顿悟是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这对探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顿悟能力至关重要。顿悟在朦胧状态的第二阶段,即无意识阶段是如何进行的?其思维模式仍然与另两种思维方式相同:首项——中项——末项。首项发出知识,中项接通媒介,末项结论知识。不同的是抽象思维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接通,形象思维用表象和经验接通,而顿悟则是以直觉接通媒介。这里应当明确:顿悟并不就是直觉,如果是,也是一种特殊情形的直觉。
  顿悟具有突发性、突变性和突破性。所谓突发性,就是顿悟产生的时间是随机的,突如其来的;突变性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性质;突破性则是指思维不再拘泥于原来的框框,而建立了崭新的信息通道,对事物形成了全新的认识。只有当别人无所悟,而独有我所悟,这种突破,这种升华,这种提炼才是具有创造性价值的。这种感悟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它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形成。也许有人认为,顿悟是心灵之光瞬息地闪现,不仅难以预测,而且稍纵即逝,何谈训练呢?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首先,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有序与有效的训练得以提高的。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能独立思考形成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其次,顿悟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得以形成,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顿悟看似玄虚,但只要经过扎实而科学的训练,是完全可以成为每个学生的思想武器的。
      一、有效的信息积累是顿悟的前提
  一是生活素材的积累。就积累的内容而言:长幼之情,成员矛盾,邻里关系;成功与失败的经历,同学师生的交往;理想与前途,苦闷与焦虑,欢乐与忧伤;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无不吸引着中学生去思考。
  二是对思想、观点的积累。本文所谈的顿悟,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领悟出哲理,因而悟的内容就是事物的本质道理或一般规律。这种道理或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也需要平时的积累。思想积累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来自课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分析、吸收教材中的哲理。记叙文中常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对生活的领悟;议论文中常饱含辩证分析的力量。对此,需要教师在分析课文的同时,提醒学生学习领会并积累下来以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