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酒酣(hān) 诣王(yì) 曷为(hé) 为枳(zhǐ)
非所与熙(xī) 反取病焉(yān)
二、作品简介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他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晏子原名“晏婴”,“子”是古代对男人的一种尊称。)
《晏子春秋》共8卷,每章由一个小故事构成,以晏子为中心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书中通过记述晏子的言行,对贵族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劳动人民的饥寒挣扎以及各国之间的勾心斗角,作了一定程度的真实反映。作品的记叙带有较多的文学色彩,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和虚构,增强了故事性和戏剧性。
三、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文章先写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打算乘机侮辱他,并同侍者商定了详细的计划。
这一部分写了晏子和楚王的正面交锋:楚王设置圈套,公然挑衅,晏子却避其话锋,以守为攻,通过橘因水土之异或为橘或为枳的比喻,将谁为盗的问题转化为谁使之为盗的问题,使楚王无可辩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写楚王尴尬之余,自我解嘲,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出众的辩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四、总结归纳
这是一篇饶有趣味的故事。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挑衅,巧设譬喻,机智反击,反而使楚王自取其辱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聪明机智和高超的雄辩技巧。
楚王及众人绞尽脑汁,精心设计,诬齐人善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尴尬局面,晏子另辟蹊径,不予正面驳斥,反而将计就计,巧换概念,设喻论证,将外形相似,实则不同的橘、枳说成是因水土异而产生了变化,暗含“民生长于齐不盗”,而“民入楚则盗”之义,推论出即便是齐人善盗也是“水土异”所致,将责任推给楚国。晏子始终以守为攻,化解了正面冲突,迫使楚王就范,直到“反取病焉”。
情节曲折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晏子出使楚国本无奇处,却生出了楚王“欲辱之”的变故;楚国君臣定下“妙计”,晏子看来难免受辱,他却能够巧设比喻,直击楚王要害;楚王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