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案例  
 通过审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赤壁赋》教学案例
 琼海市华侨中学  吴荣 
 一、教学思路 
 ㈠教材介绍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必修①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赤壁赋》的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
 ㈡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重点文言实虚词  语文常识:苏轼 “赋”
 2.学科能力
 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欣赏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学生阅读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教育性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发展性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通过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㈢教学总体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诵读,初步学习本文。第二课时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第二课时文学鉴赏。
 二、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㈠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㈡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议论
 2.分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
 ㈢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找出文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概括第三、四段段意。
 2.课件准备:配乐赤壁泛舟图
 ㈣过程
 1.播放画面优美的赤壁泛舟图幻灯片,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中,将学生带入一个愉悦而美好的情境,由此导入正课。
 2.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三题。
 ①画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②在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苏子)有怎样的活动?
 ③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
 以上三题的设计使学生由观看幻灯片的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鉴赏,三道题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使学生认识并懂得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些规律性常识,即什么样的景色、情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和举止。同时,三道题也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难点之一: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的?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吹洞箫的片段幻灯,配之哀怨、伤感的旋律。然后质疑:
 ①客吹洞箫之音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②客为什么会吹出这样的曲调?(幽美的景色、闲适的心态,苏子既诵且歌,可这个客为什么如此不识时务,奏出如此不和谐的音符?)
 第①题训练重点是鉴赏作者对箫声的摹绘。第②题则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没有正误之分,错对之别,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发言,发挥他们作为鉴赏主体的作用,教师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做些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对于第②题,学生会出现这样几种理解:⑴是为了引出后文的主客问答,起过渡作用;⑵是为了与苏子从歌词中流露出的悲哀幽怨的感情相唱和;⑶箫声哀怨悲凉的音调是作者真实心情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