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9小题,约10630字。

  曲阜一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题
  语文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  阖门(hé)戏谑(nüè)霰雪(xiàn)馔玉(zhuàn)
  B.哂笑(shěn)       剽掠(piáo)栖隐(xī)削弱(xiāo)
  C.渗漉(shèn)玉簟(diàn)       踯躅(zhú)横槛(jiàn)
  D.聒碎(guō)涕泗(sì)筵席(yàn)骊山(lì)
  2.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寂廖商榷溽暑金壁辉煌
  B.  惊厥迤逦桎梏一愁莫展
  C   舟楫锱铢豆蔻万籁俱寂
  D   凋蔽岩扉笏板春光溶溶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毋庸讳言,国人自古就有信笔涂鸦以资留念的传统。不仅尘世间的文人墨客多爱于此,就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孙猴子也未能免俗。
  B. 2010年,在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与汶川地震灾害相比,可说是难分伯仲,但任何灾难都吓不倒勇敢的中国人。
  C. 军训休息时,各连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军歌对抗赛,真是四面楚歌,此起彼伏。
  D. 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那天欧盟大使跟龙永图谈完话以后,他一夜没睡着;第二天到经贸大学去作报告,血压也因此升得很高。
  B. 北方联盟是否进军喀布尔,取决于阿富汗各派在政治上是否达成一致以及塔利班必须妥协。
  C. 最近,“被就业”成为新流行语。有大学生说,自己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写着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
  D.《古文观止》独具特色,自问世300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5.下列有关文化方面的常识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古代书信体颇为丰富:“书”,指一般书信,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与微之书》;“表”,是写给长辈、尊者的书信,如《出师表》《陈情表》;还有“疏”,也指书信,后来专指给皇上的奏章,如《论积贮疏》。
  B.古时候讲究谦辞敬辞的使用,如表示谦逊的自我称呼,“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寡人将加大诛于子”“若望仆不相师”“妾当作蒲苇”,敬称对方的如“孰与君少长”“少卿足下”“公教晞以道”。
  C.诗人自称居士者多,许多是因为参透人生之后对佛禅的向往和依归。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等等。也有叫道人、散人的,如姜夔号“白石道人”,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D.近体诗包含有绝句和律诗。其中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二联要求对仗,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选出填入横线处上下句衔接最顺畅的一项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_     __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①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②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③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④情感还没有凝炼
  ⑤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A. 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C. ⑤④③②①D.⑤④③①②
  7.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技经肯綮之未尝。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D.汉骑追者数千人。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吟诵的前世今生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
  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诵的形式则是依照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史吟诵研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诵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11日,有删改)
  8.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
  C.吟诵的形式依据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
  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
  9.下列不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
  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
  B.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
  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
  D.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
  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
  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
  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三、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
  李姬传【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赌,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士大夫贤否,张学士博、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