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7790字。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11-2012学年
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和答题卷两部分,共5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
2.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剽掠(piāo ) 瞋目(chēn) 庖丁解牛(bāo) 垓下之围(gāi)
B. 麾下(huī) 妃嫔(pín) 鼎铛玉石(dāng) 踌躇满志(chú)
C. 刈旗(yì) 骊山(lí) 望风披靡(mí) 切中肯綮(qìng)
D. 雪霁(jì) 杳然(yǎo) 尽态极妍(yán) 锱铢必较(z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的周德鸿老师不仅精通数学,还是个计算机专家,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学生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B. 尽管饮用纯净水是否有益健康依然是怨声载道,但纯净水进入千家万户已是不
争的事实。
C. 李大伯老俩口,二十多年来互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
D.来龙庆峡旅游的人,面对这里的山光水色,怎不为这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而惊叹不已呢?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散文的物质手段只有一个,就是语言;它既不如诗歌有声韵格律,更比不上戏曲有音乐、舞台和演员。
B. 有关人士认为,重视民生,建成花园城市,使城市的人过上美好生活是城市的发展能否提高到一定高度的重要标准。
C. 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D. 超过13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了气候变化大会,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所有这些领导人都承诺应对气候变化,要采取行动的意愿。
4. 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历史的 ① ,永远是那些走向未来的人们的思维追求。对于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国学热”,就有学者冷静地指出, ② ,近代儒家文化曾经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 ③ 。只有正确看待这一点,才能真正有助于儒学在新世纪的复兴。
A.①反思 ②由于观念与现实严重悖离 ③绝境
B.①反省 ②由于现实与观念严重悖离 ③困境
C.①反思 ②由于观念与现实严重悖离 ③困境
D.①反省 ②由于现实与观念严重悖离 ③绝境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史学与新闻
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