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80个字。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分析
一、 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主题为“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独立学习的开始。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分析,甚至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学会这种读书的方法,就会走进较高的阅读境界。
单元的课文可读性很强,多出于名家之手,风格不一。有幽默风趣的《送行》,有明快的语言中包含着悲情的《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有厚重深沉的《台阶》,有以轻松笔调写白日梦的《呼兰河传》(节选)。详细读完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送行》通过对繁文缛节的厌倦,表达对真情的渴望,不是为幽默而幽默。对这种半真半假说故事的形式,学生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作品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不一定要有答案,而是要通过讨论,提高探究的意识。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是内涵丰富的名作,所包含的主题意义重大,在教学中可以考虑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现实社会;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的主题方法。作者提出的问题极有深度,可以尝试分析作者的思路,逐步领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悲伤之情。
《台阶》是一篇小说。这样的故事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司空见惯,但是它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主题将会给学生重新认识生活、认识人生以重要的启迪。可以启发学生通过一个农民的追求,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的状况,关注农民问题。本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呼兰河传(节选)》文章本身无疑难,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萧红,了解时代。或者也可以结合《给我的孩子们(节录)》,作比较阅读,也可以作为《给我的孩子们(节录)》的参读课文。为什么童年在她的笔下会变得像梦一样?为什么作者那样怀念后花园?可以在讨论中略作拓展,以启发学生重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童年。
《往事之七》是冰心的一篇散文,作者借风雨中的一片绿荷为红莲遮挡住了繁密的雨点,抒发对母亲的依恋。可结合七年级学习的《冰心诗四首》以及冰心散文集《往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由于本单元的学习要点是“学会读书”,“综合学习与探究”中的有关问题可以分散在课文中解决问题,也可以把课文综合比较,整体展开。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用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启发学生选择一两个问题收集资料,重点分析探究,就每个具体的问题发表见解。这些活动可以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也可以请学生写出书面意见,要尽可能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在本单元中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从而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热爱生活。
二、 单元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2.能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蕴涵其中的思想。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4.掌握各种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送行》2课时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2课时
《台阶》2课时
《呼兰河传》(节选)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
九、送行
参考教学案例 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的用意,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物。
2.学习文章的铺垫手法,能说出作者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了解幽默的不同形式,了解幽默的内涵,学会从中提取生活的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2.体会文章的用意
教学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课前学习:
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设想:
因为本单元的主题是“疑为学之始”,所以采用设疑法进行教学,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探疑质疑,双双互动,在一个个疑问的产生,探究,解决中,推进教与学,从而觉悟,提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文章带来的启示;
2.理解感情的交流和沟通是人的需要,学习与人交流沟通
课前分析及准备:
1.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弄清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大家能否回忆起朱自清《背影》中父子分别时的感人场面?父亲为给儿子买桔子,肥胖的身体艰难地爬上爬下,作者眼中的泪簌簌落下,这种送别场面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送别的文章,送别的地点依然是在火车站的月台上,但这却是一次滑稽的送行,这样写真实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送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