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设计 2005-2-18
广西合山市高中 杨威桢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小说情节特点、人物形象(抓住人物心理、动作、语言进行分析)
2、探讨主题
3.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物玛蒂尔德
一.导入新课:由对联导入。
1、很多爱美的女人都希望自己穿得漂亮,希望自己能挂上一串项链,然而有时会给人带来不幸。法国的莫泊桑就在《项链》中表现了这种悲剧,我们今天就学学《项链》。
2、有个人读了《项链》这篇课文后,感叹作者构设故事情节的高超技巧,写了一幅对联,刘老师不才,对了半天,仍不很满意,请大家帮我对下联,上联是:“一夜风头出尽,项链成锁链”。
一夜风头项链成锁链,( )。 看谁对得又快又好!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研读这篇课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在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写有中短篇、长篇小说,还有诗歌、剧本等。他的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名短篇小说有《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
《项链》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项链》发表于1884年,原题《首饰》译成中文时为《项链》。本文是他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家庭发生的悲喜剧。《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当时法国的一个典型。当时法国社会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小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
二、预习检查,归纳情节内容和感受艺术技巧。
1、课文围绕项链写了哪些故事,哪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越精练越好。
——主要有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项链是赝品)等情节。
小说《项链》的情节构设可以说是“波澜起伏,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小小的项链能
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牵动所有读者的心灵。但是
2、有人认为,小说结尾不够完美,没有说出主人公玛蒂尔德得知真相后的情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好不好?说说理由。(1—2个同学回答后)
——作者将故事叙述到高潮后就戛然而止,并非不完美。文学欣赏上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假如作者再写下去,就剥夺了我们的思考权利了,让我们接受他唯一的结局,一千个读者就只有一个哈姆莱特了。这样处理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设想故事的结局,产生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正如《米洛斯的维纳斯》除了双臂可失,其他都失不得,因为“手”是千变万化的交涉手段。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创造了悬念之美。
3、也有人认为结尾太突然,不合情理,是故作惊人之笔,缺乏前文的铺垫,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具体说说理由? (学生代表三到四人发言,补充。教师倾听。)最后统一认识:
明确:作者没有故作惊人之笔,没有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