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30字。
第6课:《别了,哥哥》(讲读)
殷夫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以真情动人的诗歌作品,是革命诗人殷夫写于1929年“四一二”事变两周年之际的一首纪实性诗作。是与自己阶级彻底决裂的宣言书,更是对于真理的激情的礼赞。虽然是一首革命诗歌,但是诗中字里行间充满感情,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诗歌的情感感染力,避免学生被动式地接受,要调动他们丰沛敏感的情感,以朗读为抓手,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词句中所表现出的复杂但真挚饱满的情感内涵,在反复朗读,实现情感的共鸣。
同时,作为纪实性红色鼓动诗,创作年代久远,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对学生理解诗人与自己的阶级决裂,投身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同样处于青春年华的学生也是很好的信仰指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回忆现代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对比、直抒胸臆的抒情特点。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圈画字词,品读体会诗中真挚复杂的感情状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生命抉择中,作者抛弃金钱权位,追求真理,不惜献出
生命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指导的基础上,圈画字词,品读体会诗中真挚复杂的感情状态。理解诗人在生命抉择中,无畏高尚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工具】;朗读录音;PPT;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作者及背景介绍。
2. 初读,把握诗歌主题及情感
一:新课导入
二十岁是令人向往的岁月,如果二十岁生活你现在可以选择,你希望自己拥有怎样的一种的人生?
在80多年前,二十岁的殷夫也满怀着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他选择了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个人的前途总是和时代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殷夫所面对的中国不是今日这和平、发展、强大中的中国。他的当时所处的中国是动荡、迷惘、伤痕累累的中国,是新旧政权,新旧文化,新旧思想剧烈冲突转变中的中国,二十岁的殷夫抛弃了安逸的生活,富足的家庭,毅然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作品,走进这位年轻诗人革命者的内心世界,学习这位同龄人激情澎湃的革命热情。
二:作者简介
殷夫:(1909-193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
原名徐白,学名徐祖华,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读书时先后用过徐白、徐文雄(字之白)等学名,笔名有徐殷夫、白莽、文雄白、沙菲、沙洛、洛夫等,殷夫则是他较为常用的笔名。
殷夫从小好学,十三四岁开始写诗。1926年到上海浦东中学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太阳社。1929年离开学校从事青年工人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团中央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经常为刊物《萌芽》、《拓荒者》、《巴尔底山》写稿。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上海龙华,未满21岁。殷夫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
殷夫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大哥徐培根、三哥徐文达在殷夫参加革命前后,都是国民党军队的校级军官。他们(特别是徐培根)总是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来塑造殷夫,但殷夫却毅然决然地摆脱了他们的羁绊,坚定地走上了无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