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之后附教学反思)
----------徐志摩
(干方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学史的相关知识:“新月派”,“三美主张”。
2、体味诗歌的语言、意象与意境。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语言、意象与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在师生对话的教学模式下进行)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让学生尽可能的阅读有关徐志摩以及本文的相关资料,如条件限制则教师可提供资料。由于资料较杂,教师可先进行粗略归类,分发学生,分工完成。这样学生既能自己动手,也能避免课堂上的重复。在这一阶段要解决字词。
(二)导入新课:直接导入
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
学生回答可能有多种情况,大概会有这么几种:
1、徐志摩与鲁迅的不同文学观,学生可能会觉得鲁迅是高过一切的,因而也许会贬低徐的诗歌的文学价值。这时候老师的回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徐在文学史上的文学价值,可简单讨论。
2、他是“新月派”诗人。可让学生详细叙述一下“新月派”,可多人补充。在这一过程可适当的引入“中国新诗”的相关介绍,给他们一根“史”的线索。中国新诗的重要人物: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从这些信息中导出“新月派”的“三美”主张。为课文的深刻理解做理论的张本。
3、《人间四月天》,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关于感情与文采与伦理。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人性的解放,徐的个性,诗人的气质等等。适可而止的灌输一点文学评论与伦理道德评价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4、徐的死。让学生简单说说,因为与课文关系不大。
老师:“新月派”的理论主要是闻一多举旗,而实践最好者是徐。要想体味其中的“音乐美”就一定要多读。大家一起读,看有没有读错的。
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齐读。还没有读完时――
老师:停停停!我觉得你们再这样读下去,愧对地下的徐志摩,我听了也很不舒服,这位为汉语羸得声誉的诗人的诗怎么可以这样读。我觉得,这首诗与毛的长沙完全不同。有的同学一开始就读得很重。
我们可以拿读毛的试一试,老师示范。声音很大。大家笑。又拿读再别康桥的语调读长沙。大家又哄堂大笑。
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是怎样的感情。
老师范读开头第一节。
作别-西天的云彩。老师为什么要在这儿停顿。
同学某:表现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老师:对。现在大家齐读。
学生齐读。声音低缓但无起伏,不过已经比刚才好很多了。
老师:刚才我觉得好了一些,至少没有那么野蛮了。(大家笑)这样吧,我们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按你的理解去读。要读,我要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