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450字。

  《论语练习---论道德、论仁爱》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第五》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贡不愿别人把事情强加给他,也不愿把事情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认为子贡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
  B.孔子认为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人才可以做到。
  C.孔子认为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D.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2)结合上面的语段,请简要阐述你对下面语段孔子所说的 “恕”的理解。(3分)
  二、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第十三》)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喜欢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B.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讨厌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C.孔子认为,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D.孔子认为,不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是怎样评价一个人的。(3分)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