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090字。

  中考复习精短文言文名篇阅读点评
  《三国志•王粲传》
  古文: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①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②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③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④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⑤,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⑥;然复精意覃思⑦,亦不能加也。
  [注释]
  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倒屣(x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③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④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⑤属(zhǚ)文:写文章。⑥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⑦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
  [参考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王粲擅长计算,做算术,能大致通晓道理。他还擅长写文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
  [阅读点评]
  王粲(公元177-217年)是一位诗人,“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之一。王粲不仅诗写得好,学问也好。蔡邕当时可算是学界泰斗。年幼的王粲能得到蔡邕的特殊礼遇,说明他确有过人之处。读本文,我们不禁为蔡邕关爱并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所感动。这说明:一个人,不仅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因为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否则,即使你是一匹“千里马”,也只能“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落得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结局。
  《游媚笔泉记》
  原文
  [清] 姚鼐(nài)
  桐城之西北[2],连山殆数百里[3],及县治而迤平[4]。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5],崭横若不可径[6]。龙溪曲流[7],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8],步循溪西入[9]。积雨始霁[10],溪上大声从然[11],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12],时有鸣巂[13]。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14],振鬣宛首而顾其侣[15]。援石而登[16],俯视溶云[17],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18],翼乎临于溪右[19]。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20]。”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21],被而名之[22]。”石罅生大树[23],荫数十人[24],前出平土,可布席坐[25]。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