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90字。
元曲常识与《西厢记》解读
、关于元杂剧
1、元曲:杂剧+散曲。散曲=小令+套曲(又叫套数,由多支曲子连贯组成,可供配乐歌唱,是元杂剧的主体部分)
2、元杂剧:
①概念及产生:元代戏曲形式,语言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融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②结构特点:①一般每本四折,有时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不受时空限制,一折相当于话剧的一幕,大多包括较多场次,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楔子一般篇幅短小,位置并不固定,一般加在幕前演出,介绍故事的由来,相当于序幕;也可在折间演出,类似后世的过场戏。②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子,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即曲调的名称,类似于词牌,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有宫调名。
③剧本组成:
A)曲词:剧中人的唱词,杂剧的主体部分,是在诗词、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是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句法、韵脚等填写的唱词。除楔子可同由次要人物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特点是:a)有严格韵律,以符合演唱要求;b)可衬字或增句,以利自由地表情达意;c)语言通俗凝练;d)每折唱词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B)宾白:指人物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由白话或部分韵文组成,因杂剧以“唱为主,白为宾”故称“宾白”。
C)动作名称: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等的舞台说明。
D)角色名:旦(女角,正旦即指女主角,另有花旦、老旦、刀马旦等),末(男角,正末即指男主角,另有外末、副末、大末、小末等),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丑(滑稽角色),卜儿(扮演老年妇女),洁郎(扮演和尚)
元杂剧正是通过曲词、宾白、演员的表演来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旨的。
二、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元:①关汉卿《窦娥冤》②马致远《汉宫秋》③纪君祥《赵氏孤儿》
明:④高明《琵琵记》⑤冯梦龙《精忠旗》⑥孟称舜《娇红记》
清:⑦李玉《清忠谱》⑧洪升《长生殿》⑨孔尚任《桃花扇》⑩方城培《雷峰塔》
三、中国古典十大喜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