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题,约5920字。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文明。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前提下,技术与发明不断应用于城市生活,城市变得更具有公共性。
我们先从中西方“城市文明”的滥觞与演变中,大致勾勒一下人类城市文明的历史轨迹。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市是商品交换之地。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普及应用,农业生产率获得提高,古代城市开始出现并获得发展。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特点:(1)发展和分布重心南移——发展呈现南升北降、重心南移的态势;(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东南沿海港市兴起;(3)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
到了宋代,商业进一步繁荣,城市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有统计推算,北宋东京(开封)人口实际已经有150万至170万之众、达到10万户的城市亦有40个之多。
到了清代,1840年,中国城镇总人口已由唐代的大约800万上涨到大约2400万,主要城市除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北京外,在江、(运)河、海岸的苏州、南京、扬州、杭州、广州、汉口、福州、佛山、天津、厦门、上海等工商业城市的人口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中国近代城市的文明,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这一时期,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也比较快,除了商埠城市、租界尘世有所发展外,还兴起了一批受帝国主义控制的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如青岛、大连等;兴起了一批矿业城市,如唐山、焦作等;兴起了一些铁路枢纽城市,如郑州、徐州、蚌埠等;兴起了一些民族工商业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但这一时期也是大运河沿线城市衰落的主要时期。
我国城市文明由古代文明向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但我国 城市近现代化文明的形成是以血与火为代价的,体现着我国人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争得“城市文明”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牺牲,是我国城市文明史的重要篇章。
1 下列对“城”和“市”发展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市”是商品交换之地,它的出现要比“城”晚。
B到了1840年,中国大城市总人口已由唐代的大约800万上涨到大约2400万。
C 我国最早的“镇”出现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比我国最早的城市的产生要晚很长时间。
D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沿江运河海岸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文明”的表现的一项。
A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普及应用,农业生产率获得提高,古代城市开始出现并获得发展。
B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南升北降重心南移的态势。
C 宋代,商业仅以步繁荣,城市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达到10万户的城市有40个之多。
D近代,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也比较快,兴起了一些铁路枢纽城市。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近代,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城市相继产生,但大运河沿线城市却呈衰落趋势。
B 据统计推算,北宋东京(开封)人口实际已有150万至170万之众,达到10万户的城市有40个之多。
C我国城市的发展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长江大运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D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以及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仍然兴起了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个民族工商业城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之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子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居三年,作为筑冀缺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还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