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6300字。
  陕西省宝鸡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
  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医文化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人们又称之为“汉医”“传统医学”“国医”等。
  中医的原理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中和”。
  汉代说的“中医”,“中”虽然不是“中和”之意,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却深得中医理论的精髓: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平衡,人才不会生病。如果阴阳失衡,疾病就来了。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就是说身体没有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为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采用古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秘密。中医学中的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就是气聚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气散了形体就灭亡了;不光人体,天下万物都是气构成的;正是有了这个气,万物才生生不息,变化不止。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认为,人是由气聚合成的,气分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人有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脏腑是聚藏气的地方,经脉是疏导气的管道,脏腑的健康情况又通过经脉穴位,乃至发、牙、舌、耳、唇、眉、指甲、皮肤等外表器官表现出来,五脏分别对应五官、五色。中医专家可以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出现的异常来判断疾病情况,并通过多种手段辨证施治,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它不光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株万年巨树上结出来的硕果。尽管传统的中医学观念与源于欧洲现代科学的西医学并不能完全相容,但是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到,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两大医学必然会在实践中互相完善,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作者:过常宝)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名思义,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这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在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虽然没有“中医”这个说法,但有其他多种称谓。
  B.中国流传着许多赞誉中医的动人故事,例如“橘井泉香”歌颂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的功德,他们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了无数患者。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这种自身调节往往可以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这样有些病痛就会不药而愈。
  D.我们通常说的“中医”,源于鸦片战争前后,是英国的西医给中国医学起的名称,以区别中西医学;1936年,国民党政府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命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和”二字,是对中医原理和精神的简单概括,意思是身体保持中和之气,无阳燥,不阴虚,就会百病全无;反之,阴阳失衡,就会疾病缠身。
  B.为了解释生命的秘密,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C.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这是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三种.学说的共识;阴阳五行学说还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是气的聚藏之地。
  D.中医专家之所以能够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因为经脉穴位以及发、牙、舌、皮肤等外表器官可以反映脏腑的健康情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的医学经典,后人称其医学为“岐黄之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书中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
  B.中医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有病扛着不治。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记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C.中医是中华文明的巨树结出的硕果,它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它的最终目标不单是治病,更是帮助人类达到至高境界。
  D.中医和西区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尽管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但二者必然会在实践中取长补短,互相完善,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尚文,字彦章,西安后卫人。幼读书,粗晓大义。多谋略,精骑射。年十六,袭指挥同知。屡出塞有功,进指挥使。寘铄反,遏黄河渡口,获叛贼丁广等,推掌卫事。关内回贼四起,倚南山,尚文次第平之。御史刘天和劾中贵廖堂系诏狱,事连尚文。拷掠令引天和,终不承,久之始释。已,守备阶州。计擒叛番,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嘉靖元年,改宁夏参将。寻进都指挥同知,为凉州副总兵。御史按部庄浪,猝遇寇。尚文亟分军拥御史,而自引麾下射之,寇乃遁。尝追寇出塞,寇来益众。尚文军半至,麾下皆恐。乃从容下马,解鞍背崖力战,所杀伤相当。部将丁杲来援,寇始退。尚文被创甚,乃告归。寻起故官。吉囊数踏冰入,尚文筑墙百二十里,浇以水,冰滑不可上。冰泮则令力士持长竿铁钧,钩杀渡者。九年,擢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王琼筑边墙,尚文督其役。且浚渠开屯,军民利之。寇掠西海,过宁夏,巡抚杨志学议发兵邀。尚文不从,劾解职。久之,起山西副总兵。寇由偏头关趋岢岚,尚文转战三百里,破之,与子君佐俱伤,赉银币。寻以总兵官镇延绥。寇犯红山墩,力战败之,被赉,吉囊复大掠清平堡,坐夺俸。尚文优将才,负气桀傲,所至与文吏竞。文吏又往往挫折之,以故弥不相得。巡抚贾启劾尚文老悖,兵部请调之甘肃。帝不从,各夺其俸。二十一年,用荐为东官厅听征总兵官兼佥后府事。其秋以总兵官镇大同,请增饷及马。兵部言尚文陈请过当,方被诏切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