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的:
1、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3、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4、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这两篇短文是本单元内容较深的课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它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在本文中我们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能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良好思维方法的养成,用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观点看问题,学会从联系与比较中找到研究问题的焦点或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可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另外,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所以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一下这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如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等,并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3、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设计:
一、恐龙录像,激趣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恐龙的录像,去感受一下几亿年前恐龙的形象吧。(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教师引读:同学们,我们都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了。那么有谁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的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他是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