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真实单位名:重庆第三十中,真实的姓名:何卉令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 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 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 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学习戏剧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学习重点:
“滚绣球”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窦娥的形象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出来的。
2、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教学方法:
鉴赏法讨论法
教学突破口:
围绕“冤”字,“冤”是什么?怎么被“冤”的?其“冤”说明什么?纵向深入挖掘课文。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师生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学习重点:
初步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
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一:教学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这样的民族传统使中国人偏好大团圆的结局,因此文学创作中喜剧多于悲剧,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文学就没有悲剧文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出古典悲剧《窦娥冤》(打出幻灯片2)
介绍教学目标(打出幻灯片3)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这一部分由学生上网查阅,课堂上先学生介绍,再教师补充)
(一)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打出幻灯片4)
(1)题目: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2)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