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60字。

  祭十二郎文
  (第一课时)(蓝洁)
  【要达成的目标】
  1、 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2、 归纳梳理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
  3、 理清结构,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与“学”过程】
  本堂课使用的电教手段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三、关于祭文:
  祭文是古代用于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祭文一般用于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专从骨肉之情方面下笔。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了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悲痛。这种对祭文的创变适应了作者表达情感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