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40字。

  8、《寡人之于国也》训练检测题
  主备人: 刘芳
  高一(   )班,姓名              学号                  总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依据本段文字内容,归纳出的一个成语典故是:                 (2分),这个成语典故现在通用的意思是:                                                           (3分)                
  这个典故在文中说明(3分)                                                                           
  2.“王如知此”的“此”包含显性含义和隐性含义,请分别说明。
  显性含义(3分)                                                                  
  隐性含义(3分)                                                                 
  3.孟子的几段话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答:(2分)                                  
  二、拓展应用。(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共15分)
  1、孟子在课文中提出的 “使民加多”的七点措施,强调既要解决人民的               ,又要             。这与我们现在的“          建设和        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质是一样的;同时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理想社会的图景,这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       社会的精神实质也是一致的。
  2、孟子认为只有不违背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才最大限度、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          。更难能可贵的是,孟子深刻地意识到对百姓教化的重要性,
  “                       ,                      ”,学校教育要为民而办。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这样,“                                ”“黎民不饥不寒”,百姓在物质上富足,在精神上安乐,民无怨愤,就能安居乐业。(1分/空;引号内填写原文内容)
  3、你认为孟子的这些思想可应用于哪些主题的作文中?:(2分)                             
  4.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话题,仿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续写一个句子。(4分)
  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怀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   翻译句子:(3分/题,共12分)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 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