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90个字。
曹刿论战
江苏省盱眙中学刘立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探究对话描写,分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是如何详略得当来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工业、农业如此,国防也如此。“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努力学习,用知识和智慧去捍卫祖国的尊严。面对强敌,该如何去战胜他,春秋时期的曹刿用他的智慧战胜了强敌,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克敌制胜的智慧和敢于斗争、克服困难的精神。(教师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又何间焉()(2)小惠未徧()
(3)彼竭我盈()(4)吾视其辙乱()
(5)望其旗靡()(6)弗敢专也()
2.常识介绍
(1) 关于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关于《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论战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