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7990字,有扫描答案。

  2012年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五大题,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包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现在,“拷问”一词经常见诸各类媒体。有人撰文对这种用法持反对意见,认为“拷问”即拷打审问,其“语义先天性地带有或多或少的暴力色彩”,现在媒体不约而同地用带有“封建暴力”色彩的词,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
  ②对文章中所倡导的“语言丈明”,彻底根除“封建暴力”意识,笔者深表赞同。然而,这与“拷问”等词语的使用,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
  ③这是个语言问题,应该从语言的角度加以讨论。我们知道,词语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客观反映。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历史进入新的阶段,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后,是否为了适应新的需求,把原来带有时代色彩的词语都抛弃掉,而创制新的词汇系统?当然没有必要!因为“新”是“旧”的自然演进,新的社会生活、新的文化观念、新的思维意识,都是对旧的社会生活、旧的文化观念、旧的思维意识的继承与发展。同理,反映时代特征的词汇系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演变,“旧词”完全可以变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词”。
  ④“拷问”是个古词语,南北朝时期北齐人魏收所撰的《魏帮》中就用过这个词,此书《高祖孝文帝纪下》有句云:“自今月至明年孟夏,不听拷问罪人。”其中的“拷问”即指拷打审问。喜欢看古戏剧、古小说的人都知道,“拷问”在古代确实是“一种很残酷的暴力行为”,“往往是受刑人皮开内绽、鲜血淋漓而不得不招供,甚至屈打成招”。但是,这已经成为历史,在现在的文明社会里,“刑讯逼供”是不允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明文规定禁止“刑讯逼供”,违者即构成“刑讯逼供罪”,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在这种背景下,“拷问”一词即成为一个历史词,其本义“拷打审问”便失去了适用基础。不过这丝毫不影响现在人们“旧词新用”,让“拷打审问”引申指“时社会上某些负面现象的产生的责任及社会根源进行严厉追究”。这种“新”用,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媒体上“这个词屡屡出现”便是明证。
  ⑤那么,“拷问“一词的“旧词新用”,是否会让人联想到其旧义的“封建暴力”色彩,从而影响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
  ⑥不会!因为如今用的是“新义”,在新的话用环境中使用“新义”,客观上会限制对“旧义”的联想。比如“鞭策”原指用鞭子拍打,今指督促、激励;“腰斩”原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今指把同一或相连的事物从中割断;“枪毙”本指用枪将人击毙,现今也比喻建议被否决或文章不予发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现在人们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谁会联想到其原义而感受到了“暴力”色彩?就算真有人看到这类词语而想到其原本的意义,说不定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呢!就“拷问”一词而言,时一些不合理的负面现象,从精神层面进行“拷柯审问”,这不正符合人们所期待的“公平正义”吗?
  ⑦对社会上不合理的理象.尽管大胆地“拷问”吧,这绝对与“封建暴力”无关。
  (选自《咬文嚼字》2011年第12期,有改动)
  1.下列关于“拷问”的表述,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拷问”即拷打审问,是古代审讯犯人时一种很残酷的暴力行为,今天仍是一个带有“封建暴力一色彩的古语词。
  B.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的法律禁止刑讯逼供的背景下,“拷问”的本义已经不存在了。
  C.“拷问”一词的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现今的语用环境中,已经由原来的“拷打审问”演变为“严厉追究”。
  D.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各类媒体从精神层面上进行全面而深刻地反思,“拷问”一词渐渐流行起来。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幼颖异。年十三,举家陷山贼中,得脱归。力学慕古。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二年,乞省亲归。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十四年,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上得疏动容,嘉其忠,擢侍读学士。行至福州,以父丧归。
  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十九年,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塽幼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