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全套资料(10份,5份课件,5份文字教案)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1节.doc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2节.doc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doc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doc
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1节.ppt
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2节.ppt
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3节.ppt
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4节.ppt
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特色专题2.ppt
特色专题2.doc
第1节 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1•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 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
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
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
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
百姓的拥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考点剖析
(1)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
3.命题规律
文言实词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不是个个都考,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的。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
(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会涉及对实词的考查。
一、多义实词
整合点拨 古汉语以多义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一般来说,各义项之
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备考过程中,一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建立这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面了解其意义,并把握好其意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其意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明确其充当的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含义。
对点直练
1.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
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联系。
(1)先将义项与对应的例句加点字连起来,然后看看几个义项间有何内在联系。
早晨 期年不听朝
朝见、朝拜 逮奉圣朝
朝代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朝廷、朝堂 朝辞白帝彩云间
政事 于是入朝见威王
意象间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__________(《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____________ (《指南录后序》)
③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④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_________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爆竹声中除旧岁。________ (《元日》)
意象间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文定义。在众多义项中选一个最符合语境的义项。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2)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________________ (《促织》)
②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词
整合点拨 从大范围看,古汉语中存在而现代汉语仍保留的词语都可以看做是古今同形词。
其中既包括单音节词,如“书”;也包括双音节词,如“成立”。这里重点谈双音节实词。在双音节实词中,有古今词形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