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小题,约9180字。
山西省忻州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共54分,第Ⅱ卷共46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选择题涂在机读卡上,非选择题答在答卷纸上。
第I卷 选择题(共54分,每小题3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虬曲(qiú) 颠踬(zhì) 篝火(gōu) 流言蜚语(fěi)
B.禀赋(bǐng) 船舷(xián) 祈求(qí) 浑身解数(xiè)
C.歼灭(jiān) 毗邻(pí) 呵叱(chì) 一哄而散(hōng)
D.岸埠(bù) 龌龊(cuò) 脸颊(jiá) 金碧辉煌(b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B.课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残酷的战争把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C.这事的对错啊,你先别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有我的理,你有你的理,现在讲的是我的理。
D.赵本山的小品《送水工》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人们心中所有的烦恼、忧愁在这一笑之间都付之东流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4月初在伦敦召开的G20财长会议能否形成协调—致的行动方案,被认为是使近期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有利走向的重要因素。
B.将顾客名牌鞋上的两个金属商标弄丢了,鞋匠拿出600元补偿,市民议论纷纷,但我觉得顾客也有责任,不能一味地批评修鞋的。
C.三年前这里的房子每平方米还只有8000多元,今年已涨到每平方米15000多元了,包括原来靠近北环大道的房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D.海明威在19岁时被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自愿到意大利去做救护车司机,结果在皮亚韦前线经受了战火的洗礼,被弹片击中,负了重伤。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南极这样特殊的地方 , , 。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进行生活和科学探险, , , ,往往有很多人在极端条件下容易脾气暴躁,或者产生无端的抑郁,但我们的科考队员都一一克服了。
①时间越长 ②必须开朗 ③人所需要承受的能力越大
④人的性格非常重要 ⑤条件越苦 ⑥要耐得住寂寞
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⑥②⑤①③ C.③④②①⑤⑥ D.③④②⑥①⑤
5.对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狭窄,追求华丽辞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和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A.初唐四杰的诗,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B.初唐四杰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C.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D.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开阔了诗歌题材,完成了律诗体式定型。
6.从语音的角度看,下列行业标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存款强行,贷款富行。(银行)
B.建文明城市人人参与,创优美环境个个享有。(环卫)
C.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厂矿)
D.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务)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小说以思想为目的,有的小说以故事为目的,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丹柯》是一篇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
B.场景有给全篇“定调”的作用,如《炮兽》中开头带给我们紧张的气氛,结尾给我们带来不祥的预兆。这就为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
C.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代表作家,其短篇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重心在结局,清兵卫的新爱好绘画,也必然遭到与爱好葫芦同样的结果,悲剧性很浓。
D.海明威是英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等。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炮兽》节选自长篇小说《九三年》。
二、现代文阅读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
王晓华
①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他们只有博弈的胜负而无义与不义之别。倘若开车闯红灯被摄像头拍到、行贿受贿露出了马脚、论文抄袭受到谴责,那么,很多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会将之归结为运气不好。于是,耻感文化不断地丧失自己的精神领地,日益走向衰微。
②中国古代的耻感文化本有其信仰之维。儒家之所以要求人要有羞耻意识,是因为它预设了天道的规范性,认为人的羞耻感源于人的内省,源于对天道的信仰。这种信仰在汉代董仲舒那里获得了强化,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人和国家倘若不端,必受天地之警告、谴责、惩戒。
③正因为虔信天可惩恶扬善,国人才会祈祷和忏悔。关汉卿笔下的窦娥,相信自己的冤情会感动青天,故而祈求天降异象,以证明自已的冤屈。显然,窦娥心中的天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正由于以天道为尺度,国人的内省才有了依据,耻感文化方能生成和延续。
④信仰之所以会造就耻感文化,是因为它为人设置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有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人才可能判断自己当下行为的意义,从而生成自豪感和羞耻感。否则,人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别正义和不义,自然会沦落为无耻者。中国当代耻感文化的衰落,是因为90年代的中国开始进入信仰全面式微的阶段:传统的对天的信仰、对共产主义信仰、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均被冲击、解构乃至遗忘。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无法无天”的时代,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大多数国人。大凡腐败(从行政腐败到医疗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而被揭露,人们的本能反应是:此乃斗争之结果,被揭露者和惩罚者肯定得罪了重要的权力主体。在这种语境中,要求他人忏悔和言说羞耻成为展示权力的手段,拒绝忏悔和言说羞耻则成为自我保护战的关键环节。于是,几乎所有关于忏悔和耻感的话题都指向他人而非内心,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成为稀缺的体验.耻感文化日益衰弱。
⑤公正地说,并非所有中国人都丧失了羞耻感。那些依然有所信仰和敬畏的人,依旧在从高处审视自己,为自己的不义和缺失感到羞耻。遗憾的是,与庞大的无信仰和无耻感的人群相比,他们不但数量少得不成比例,而且处于被遗忘、忽略、抑制的边缘状态,其所造就的耻感文化难以影响更多的人。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如何培育感受羞耻的能力仍是个问题。道德感归根结底源于信仰,信仰指向精神的天空,因此,不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就无法全面重建耻感文化。(选自20O9年7月22日《文汇报》,有删节)
8.有关“羞耻感”,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他们只有博弈的胜负而无义与不义之别。
B.中国古代的耻感文化本有其信仰之维。儒家为人们预设了天道的规范性,认为人的羞耻感源于人的内省,源于对天道的信仰。这种信仰创始于汉代董仲舒,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举止。
C.文中运用窦娥的事例意在说明人有了信仰和敬畏之心,才能生成和延续耻感文化,才会有耻辱感。
D.那些依然有所信仰和敬畏的人,总是高高在上,只为自己的不义和缺失感到羞耻,难以影响大众,因而处于被遗忘、忽略、抑制的边缘状。
9.下列不属于“中国人丧失羞耻感的原因”的一项是
A.遗忘、缺乏崇高的信仰和敬畏之心,没有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和约束。
B.倘若开车闯红灯被摄像头拍到、行贿受贿露出了马脚、论文抄袭受到谴责,很多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会将之归结为运气不好。
C.受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等不良思潮的支配,价值观扭曲(拒绝忏悔和言说羞耻则成为自我保护战的关键环节)。
D.几乎所有关于忏悔和耻感的话题都指向他人而非内心,缺乏内省的羞耻感的体验。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耻感文化”是指,人们的言行举止受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约束,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注重廉耻的文化心态。
B.文章第一段由列举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的几种生活常见现象,自然地引出了本文论述的中心。
C.文章第二段分析儒家关于“人要有羞耻意识”文化,阐释了对天的“敬畏之心”是维系我国古代耻感文化的重要因素。
D.作者列举大凡腐败被揭露,人们的一些本能反应的现象,意在强调如何培育当今国人感受羞耻的能力仍是个问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1.对这首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中夜”即半夜;“值”,碰上……的时候。
B.“觉闻繁露坠”:露水下降,本不易觉察,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