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70个字。

  一景一物总关情
  ——中考古诗词之情感赏析
  学习目标:
  1. 品味诗歌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
  2.理解诗歌如何运用景物表达情感,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抒情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景物描写中的情感该如何把握呢?
  诗歌又是如何借助景物表达情感呢?
  考题引入: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歌写郁郁青松、悠悠白云有何作用?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题)
  用青松、白云衬托隐者品格的高洁;抒发了诗人对隐者的钦慕之情和没遇到隐者的怅惘之情。
  解析:前一问考查诗中所写景物的作用。根据诗歌的题目和全诗内容来看,本诗作者是为寻隐者而前往山中的,景物只起陪衬的作用。后一问是考查作者的感情,联系诗歌的题目和“云深”一句就可以揣摩出作者的感情。
  常见考题一:把握诗歌写景句中蕴含的情感
  例1:
  2008年扬州市中考题(有改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诗歌结尾两句借景抒情,请作具体解说。(3 分)
  答案(要点):作者通过目送友人行船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仍眺望天水相接处的情景,寄托依依不舍的留别深情。
  解析:诗句中出现的“孤帆远影”、“长江流水”就是典型的意象,再抓住“尽”和“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