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小题,约11750字。

  江苏省2012届高三语文二模考前适应性考试
  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2-4-29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渐变/渐染    爪子/张牙舞爪    宁可/宁缺毋滥
  B.症结/症状    曾孙/曾几何时    里弄/弄巧成拙
  C.塞车/活塞    刨冰/刨根究底    暴露/出乖露丑
  D.连累/劳累    抹墙/转弯抹角    强求/强压怒火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创20个月以来    的新低,我国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也首度由负转正。
  B.今年,江苏将在全国率先开展并实时公布可入肺颗粒物监测的数值,体现了地方政府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执政理念。
  C.为了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稳定的需要之间实现平衡,相关部门应慎重考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管制范围和程度。
  D.我国计划在2013年前后发射首个月球着陆探测器——嫦娥三号,以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这将是我国探月工程的又一重大进展。
  3.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4分)
  冷漠已使我们的社会陷入尴尬。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让“冷漠流行症”达到民说,“行善有风险”,出手不得不谨慎。“彭宇案”殷鉴在前,法律在几起类似的案件中,没有站在善的一方,对社会道德水平的下滑,其负面作用怎么评估都不为过。但是,一味将道德的丧失推到“彭宇案”上是否也是推脱?社会价值观的坍塌与法律的助推,究竟谁是因谁是果?
  早在2001年,即有32名全国人大代表就增加刑法罪名提出议案,建议设立“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罪”,发挥向善的引导作用。这一方面有助于遏制类似现象,另一方面,法律毕竟不是道德。法律应该站在社会的底线,而道德虽然不是强制性的,却是一个社会凝聚的软实力之一。怎样让整个社会都鼓励善良、奖励善良,不仅是法律的事,更是价值观的问题。真心希望下一次不再出现害怕惹祸而沉默的围观者。
  ▲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5分)
  中国画讲究“留白”,文学作品同样如此。十九世纪的作家大多是上帝,似乎什么都知道,比如雨果;读者是信徒,只能老老实实地听着。二十世纪的读者和作家则往往是平等的,比如在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爱这个问题上,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一篇作品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可见,     ▲        。
  (1)根据文意,续写一句话结论。(3分)
  答:                             ▲                                  
  (2)材料提到的法国作家雨果,著有长篇小说《    ▲    》;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出自现代作家    ▲    的戏剧作品《雷雨》。(2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帆山子传
  (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被妹,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