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80字。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备课人 苏瑞军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时间 1课时
课题 《秋兴八首其一》 第( 1 )课时 课型 讲读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能力:在朗读中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学习,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
具
准
备 多媒体教室
教 学 过 程(双边活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注
一、导入
在刘禹锡的始终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三、诗题解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四、诗歌解读
1、教师讲述诗歌欣赏的方法。
板书:情感 情乃诗之胚
景物 景乃诗之媒
景物+情感=意象
朱光潜:“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因此诗人选择某个意象必然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我们就要通过意象来“推敲”诗人的思想情感。
2、组织学生讨论,说说每联中的意象描绘的是怎样的情境,表达的是作者的哪种感受与思想情感。
(特别是对诗中“凋伤”、“萧森”、“兼天涌”、“接地阴”、“开”、“泪”、“系”、“孤舟”、“催”|“急”、“暮砧”等关键词进行探讨)
⑴学生朗诵首、颔两联
要求:找出此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
①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
②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伤心、伤感的感觉;
③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在大家将要学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枫叶荻花秋瑟瑟”。
④巫山巫峡气萧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