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50字。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第二节“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本部分着意通过“对联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几个环节,培养学生鉴赏和创作对联的能力。这三个环节符合学生“初步感知”、“激发兴趣”、“实践操作”的认知规律。课外延伸“昆明大观楼长联”让学生充分领略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积累有关对联的基本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精神,通过了解对联承载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能力,应用、拓展能力,思考、领悟能力。
三、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
1、学生正处在可塑性强、精力旺盛的时期。要注意激发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探知欲和使命感去搜集,筛选,总结,操作。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尝试在生活中汲取语文的营养,感受“大语文”的魅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享受创造的快乐。
(二)教学环节安排:先安排学生广泛搜集,然后请学生利用自己的劳动果实探究规律,紧接着,展示古今名联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一试身手的兴趣。最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享受成就感,巩固所学。
四、教学准备
(一)将学生按照居住区域分组,调动学生从居家门旁、报刊或网络上搜集整理精彩对联。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感知尝试为自己,为家人写一幅对联。
(三)教师准备古今名联。
(四)将以上材料整理打印成讲义。
五、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导入】大家知道,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了。这件事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反思。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根。
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国民对民族文化分外珍爱。大家稍一留意就不难发现,这几年的春节晚会,元宵节都或多或少地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对联。像赵本山小品里的“上联:吃吃遍人间美味不要浪费;下联:喝喝尽人间美酒不要浪费;横批:吃好喝好” 甚至都妇孺皆知了。但我身边的一位老农民却跟我说:“小品中的这段插科打诨实在算不得一副工整的对子。”那么,工整的对联应符合哪些基本规范呢?
【问题引领】咱们今天近距离接触一下对联。先看课本与讲义,了解对联的常识,注意总结对联上、下联在语意、字数、平仄、对仗上有什么规范。
(评价:导入很“煽情”,使学生带着使命感和探究欲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板书】奇妙的对联
对联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