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50字。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
师: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折柳赠人示送别之厚意,赠人红豆以表相思之情,那采莲送人,又有何意呢?
(学生开始纷纷猜测)
那我们就到第七课《涉江采芙蓉》中寻找答案。首先,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总结重要字词。
生1:(总结)“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ei(4声)”,是赠送的意思;“还顾望旧乡”中的“旧乡”指的是故乡。
生2:老师,我作补充:“同心而离居”中的“同心”和今天的不同,是指感情深厚。
师:那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是哪些?
生3:思——离——忧伤。
生:这是离别怀人的时。
师:现在同学们开始品析本诗并质疑。(5分钟)
生1: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兰泽多芳草,为什么他不采兰花,只采芙蓉呢?
师:哪位同学帮助这位同学解疑?
生4:兰花、芙蓉都是香草,在古诗中多表示高洁,送给远方的亲人可以采莲花,也可以是别的香草。
生5:老师,我的看法不一样——芙蓉是莲花,“莲”谐音是“恋”,送给爱恋的人,我觉得采莲花比较好。
生6:我也认为采莲比较好,《爱莲说》里说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更适合采莲女子的形象。
师:咱们这两位同学自己谈的见解很合理,看来非采莲不可了,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学生沉默)
生7:我想从当时的情景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诗人有可能是划着小船周围萦绕的是亭亭玉立的莲花,在江边还有盛开的兰花,给人很美好的感受。如果是采兰花,它生长在沼泽地边,不如采莲,有水,美。
生8:老师,我想起了意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是高洁的优美的意境,也象征着情感的高洁美好。
师:是啊,美人作美事,人美情美。这首诗在开篇就营造出高洁清幽的意境,烘托人物高洁的情感。这也是本诗突出的特点。平时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鉴借鉴。哪位同学还有质疑,一起来探究。
生9:老师,我想知道:采莲的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
师:你为什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是男子还是女子?
生9:你说这采莲的是美人,课下注释说:《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那诗人就是男子了,我认为男子。
(立刻有学生持反对意见,逐渐形成两派。)
师:单单争论是男子还是女子没有任何意义,要找出证据来,说出理由。
生10:老师,我认为是女子,采莲是雅事,只有女子才有这个情致,并配上飘飘的白衣长带更美。
生1:喂,你是个男人不!
师:注意不能进行人身攻击,要尊重对方。发表自己的见解,用自己充分的事理获得别人认可。
生1:我认为是男子,《离骚》中,屈原甚至把这些花采来连缀成衣服穿在身上,采莲的也可以是男子。而且,在外的应该是男子,古代的女子应该在家里,不会思乡,如果是女子,下面的“还顾望旧乡”解释不通。
生11:女子可以是嫁出去了,怀念家里的父母……
(尚未说完,下面已是嘘声一片,这个女学生已是不好意思的坐下了。)
生12:下面的反应说明一切,我再举出证据,下面的“同心”和“离居”以致忧伤终老,常常指的是男女间深情,没有如此表现对父母之爱的。所以,她的说法不妥。
师:同学们,注意一定要根据诗句来分析,不能任凭想象,随意下结论。在辩论中,除了自己举出证据说服别人之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驳倒对方的观点。
(下面一阵沉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