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570字。

  济宁市实验中学11—1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12.04.)
  命题人:高二备课组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三分之一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
  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扁舟(piān)   踯躅(zhí)   恣睢(zì)      瞠目结舌(chēnɡ)
  B.聒噪(ɡuō)    麾下(mí)      舟楫(jí)      万乘之国(chénɡ)
  C.草芥(jiè)      贿赂(lù)      俳优(pái)     庖丁解牛(páo)
  D.刈草(yì)       勖勉(xù)    创伤(chuānɡ)  切中肯綮(qìnɡ)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瀚海      上阙       披荆斩棘       慷概悲歌
  B.迁徙      颠覆       四面楚歌       破釜沉舟
  C.绸缪      霹雳       贻人口实       锱铢必较  
  D.伛偻      突兀       形单影只       兔起鹘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三十几年来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
  B.孙家栋院士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我国绕月探测工程五大系统的特点,如数家珍,他特别强调这五大系统处处是“中国制造”的。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D.政府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错误的。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开放了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而旅行社真正投放市场供游客选择的不到30个左右,2/3的目的地资源空置。
  B.由于部分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管理体系不健全,使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相应的实力,以致难于适应市场竞争。
  C.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今日凌晨把一颗气象探测卫星用“长征三号”火箭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D.如果中国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深深危及绝大多数中国人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同学,只不过占全班十分之二、三,至于完成的质量就更不好说了。
  B.“我国平民本来就没有什么脸可讲,”林语堂先生幽默地说:“还是请贵人自动丢脸吧,以促法制之实现,而跻国家于太平。”
  C.见春花而喜年少,见秋霜而叹白头,见旷野而遥想塞外,见小溪而梦回江南,中国的诗人多是因“物”而缘情的。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6.下面的诗句,全部属于唐代作家的一项是(     ) 
  ①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③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⑤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7.下面对杜甫《登岳阳楼》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间、空间领域。表面上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瀚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和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凭轩”与首联中的“今上”首尾呼应。
  8.下面对《春江花月夜》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B.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浓厚水墨彩图,格调沉重抑郁.读来让人伤神。
  C.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
  D.图中,春潮涨起,与大海相平,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花林闪着银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见飞动;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觉、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思来体现。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