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80个字。
鉴赏•评论《悬岩边的树》《草木篇》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领略诗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与本单元中的其他课文比较,继续对树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读。
【教学重点、难点】
解读树的形象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的5篇课文全是关于树的。在这一大片的树林中,其实没有一棵是真正意义上的“树”,每棵树都被注入了人的情感和思想。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卓笔下的那棵长在悬岩边的树,流沙河诗作中的白杨与梅又有什么不同呢?
二.研读《悬崖边的树》
1.指名朗读,教师指出优、缺点。全班再次齐读。
2.简介曾卓先生及《悬崖边的树》。
老师在网上的搜索获得的有关曾卓先生的信息只有短短的几行字:曾卓,1922年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与邹荻帆等人创建垦地诗社,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受迫害,1959年下放农村劳动改造,1961年调派武汉人民艺术剧院,1979年平反。这些经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似乎显得遥远而陌生,甚至有点不可思议,但那些“革命”、“垦地诗社”、“胡风案”、“下放劳改”、“平反”等关键词似乎在告诉我们,曾卓的一生就是一部那个特定历史年代的政治史,而《悬岩边的树》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把打开历史门缝的钥匙。
3.讨论以下各题,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可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①结合“孤单”“寂寞”“倾听”等词语,说说“悬岩边的树”有何象征意义?
②诗作的最后一节中,“风的形状”和“展翅飞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③“悬岩边的树”的“倔强”与《白杨礼赞》中“白杨”的“倔强”有什么不同?
④结合诗人的经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每组各派一位同学为代表发言。
教师补充讲解,明确:
①“悬岩边的树”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棵树,但这棵树与苏童那《三棵树》和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的树,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我们首先感到惊异的是这是悬崖边的一棵树。悬崖边怎么会有树?一般的树在悬崖边是很难生存的。茅盾的白杨、苏童的树,都是写实的,都是实有其物,什么地方,什么品种,什么样的形态,一清二楚。而这里的树,就是一棵树,什么品种,不在诗人关注的范围之内。在苏童的笔下,他有过的三棵树,来龙去脉,从生到死,所有的经历都有交代。而在这里,悬崖边的树就就是一棵树。这就是诗与散文的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