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130字。

  诗性语言中的人性观照和哲理光辉——曹文轩《前方》文本解读
  广州外国语学校 熊芳芳
  曹文轩教授曾说过一句话:“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阅读《前方》,我们却会发现,思想与美在这里一路同行。
  与一些不惜以牺牲美而换得深刻的作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曹文轩教授的作品始终坚持“美感”“浪漫气质”“悲悯情怀”。
  《中华读书报》的记者曾经好奇地问:“那么,您是如何处理作品深刻与美之间的关系?”
  曹教授如此作答:“我并不认为美与深刻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是现代主义认为它们之间是对立的,甚至是不共戴天的,它们仿佛与美有世仇。19世纪的大师们从来也没有觉得它们两者之间是有冲突的。回头读19世纪、20世纪初的作品,看到的是一种平衡,各种元素的平衡。而现在这个平衡被活生生地打破了。19世纪、20世纪初的作家们所理解的深刻和后来的现代主义所理解的深刻不一样,事实上,从前的作家更比今天的作家强调思想。‘一个文学家必须是一个思想家’,这是传统的经典性的表述。现在的问题仅仅在:什么叫深刻?现代主义告诉我们,深刻存在于肮脏之中,存在于变态之中。只有那里藏匿着的深刻,才是文学应当委身的深刻。把持着诺贝尔文学奖生杀大权的那帮老头们,向世界文学传递的信号,也是这样一个信号。文学宁愿去欣赏一个女人用锋利的刀片鲜血淋漓地切割自己的私处,也不肯去关注孤独地坐在水边、远眺青山、目光里尽是哀怨的永远的翠翠。《边城》仅仅是美吗?我暂时不想染指现代主义,还是敬而远之。”
  他向学生提出了他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的一个词语:“恋思癖”,即将文学批评无休止地向思想上倾斜,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情感功能。
  那么文学究竟何为呢?曹教授告诉我们,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他认为,文学应该有三种维度,一是道义,二是审美,三是情调。而中国当代的许多作家却在放弃这样一个基点,只剩下了所谓的“深刻”。
  他说:“有一次会议上大家问你喜欢康德还是歌德?我说我喜欢歌德。歌德到了那么大岁数了,还只有欣赏美丽的东西,我觉得康德虽然是个大哲学家,但是这两个人在一起,我肯定是愿意做歌德,不愿意做康德。”
  因此,在《前方》的诗性语言中穿行,你会发现它的深刻仍是被“纯美”浸润过的深刻;哲理的光辉中,最温暖最美好的还是作者对人性的观照。
  一、生存的困境:我们一直在路上……
  流浪,是人类的原始天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