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9410字。答案扫描。

  云南省昆明市
  2011—2012学年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有成文的“五礼”。最早的有关服饰纹样在礼制中反映的记载是在《虞书•益稷》篇中,说仲雍在举行祭祀礼仪时穿着图腾衣,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即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天子衮服十二章”即起源于此。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这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经很有特点了。殷商时代社会已出现了等级,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到了周朝时期,已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贵贱尊卑,都应穿着相应的服饰,皆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
  汉代对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西汉建立以后;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度。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备的规定,如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花色、品种、质料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历代统治者都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唐代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些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因此,如果分析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之间的差异,那么,主要表现的就是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的繁杂堆砌,以及在图案上等级观念的反映。
  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使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
  (节选自《谈中国古代服饰纹样中礼制精神的体现》)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时,天子、庶民都穿着相应的服饰,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于是各种礼仪制度随之得以确立,衣冠体系逐步形成。
  B.汉代,不仅服饰,就连车马乘骑、日用杂品,在花色、品种,质料等方面都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C.武则天赐给百官的绣袍上的鸟兽纹样,是一种“标识”性质的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了唐朝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
  D.清代服饰纹样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繁杂堆砌,但同样反映了等级观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年十四,用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益致力于学。至元二十三年,行台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神彩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
  二十四年六月,授兵部郎中。兵部总天下诸驿,时代客饮食之费,几十倍于前,吏无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