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题,约13100字。
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适应性训练题(五)
命题:大连一中 栾桂芳、周立春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3.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些年来,日本和韩国有些人提出了所谓的“去中国影响化”,企图否认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所发生的影响。事实上,古代东亚之所以能创造出高度的农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离不开的。从区位上说,中、日、韩同属“东亚文化圈”,又可以叫做“汉字文化圈”或“儒学文化圈”。那么,中华文化是如何传播、辐射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促进两国的社会文化发展,并且共同创造辉煌的东亚文明的呢?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传播,主要有四种途径和方式:移民、遣使、留学、贸易。中华文化向东亚地区传播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文字和儒学。
大约公元1世纪时,汉字传到了朝鲜半岛。4、5世纪时成为朝鲜的书面文字,直到19世纪末。朝鲜李朝的档案叫《李朝实录》,完全是用汉字写的。韩国1970年停止使用汉字,但是,现在很多韩国学者又提出要恢复使用汉字,他们认为停用汉字是一个很不明智的做法,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汉字大概是在公元3、4世纪传到日本的。根据日本史书的记载,最初是一个叫王仁的博士,在朝鲜讲授儒学时又应日本官方邀请,到日本去传授儒学。他为日本带去了《论语》、《千字文》等书籍。此后,汉字也成为日本官方的书面文字。甚至到了公元8、9世纪日本发明假名后,公文中大部分还是汉字。直到现在,日本的文字中间还是既有假名又有汉字;日本人不会汉字,就看不了日文。
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在公元1世纪就传入了朝鲜半岛,当时有些朝鲜人已经能够背诵《诗经》。到3、4世纪的时候,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已经建立了儒学的最高学府——太学。到了李氏朝鲜,专门设立一个机构——成均馆,讲授儒学。这个成均馆后来演变成世界上唯一有儒学院的大学,这个儒学院不但学儒学经典,还学儒家的礼仪。
日本是在4世纪的时候,由王仁博士带去儒家的经典《论语》。后来派往中国的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更是带回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到了17世纪,日本的江户时代,中国儒家的朱熹理学,已经成为日本的官学。儒家思想也深刻影响到朝鲜和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以及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所以它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然,历史上,朝鲜和日本在吸收和借鉴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也有改造、创新和发展,我们不能认为它们完全是模仿、照搬中华文化。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中华文化的母体,没有儒家思想,就诞生不了东亚文化。古代东亚三国共同使用汉字,学习儒家文化,为三国之间在外交、贸易,以及文化交流、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等方面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华文化是怎样影响日本、韩国的》,选自《科学大观园》2011年03期,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中华文化对东亚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大约公元1世纪时,汉字和儒家思想就传入了朝鲜半岛,当时有些朝鲜人已经能够背诵《诗经》。
B.古代东亚之所以能创造出高度的农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离不开的。
C.汉字在 4、5世纪时成为朝鲜的书面文字,朝鲜李朝的档案——《李朝实录》,完全是用汉字写的。
D.17世纪,日本的江户时代,中国儒家的朱熹理学,已经成为日本的官学。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先流传到朝鲜半岛,后来由王仁博士到日本传授儒学,后来日本很多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又带回去大量的儒家经典,儒家文化开始在日本盛行。
B.汉字大约在公元3、4世纪传到日本,此后成为日本官方的书面文字;甚至到了公元8、9世纪日本发明假名后,公文中大部分还是汉字。
C.3、4世纪的时候,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建立了儒学的最高学府——太学,这个最高学府后来演变为讲授儒学的成均馆,后来又演变成世界上唯一有儒学院的大学。
D.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中华文化的母体,没有儒家思想,就没有东亚文化,就没有辉煌的东亚文明,中华文化为古代东亚三国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大约于公元8、9世纪发明假名,而朝鲜要远远晚于日本,直到19世纪末才发明了自己的文字,所以说中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要远大于对日本的影响。
B.直到现在,日本的文字中间还是既有假名又有汉字,而很多韩国学者也认为停用汉字是一个很不明智的做法,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对东亚文化影响之深远。
C.儒家思想是东亚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文化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以及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D.中国文化对东亚文化影响是巨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东亚各国在吸收和借鉴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也有改造、创新和发展,并非完全模仿和照搬中华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豪俊,博学善文。进士登名,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再举甲科,调商洛令。
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提点刑狱赵鼎言,峡州群蛮苦其酋剥刻,谋内附,遂以事属惇。惇募流人李资、张竑等往招之,资、竑淫于夷妇,为酋所杀,遂致攻讨,由是两江扇动。神宗疑其扰命,安石戒惇勿轻动,惇竟以三路兵平懿、洽、鼎州,乘势而南。转运副使蔡烨言是役不可亟成,神宗以为然。
召惇还,擢知制诰。三司火,神宗御楼观之,惇部役兵奔救,过楼下,神宗问知为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