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80个字。

  向死而生——汉乐府《长歌行》文本解读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长歌即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长歌行是指以“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诗的内容可以这样表述: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朝露乘着阳光的翅膀飞翔。温暖的春天遍施恩惠,自然万物生意盎然。时常担忧秋天来到,花落叶凋颜色衰残。百川奔腾东流入海,何时才能再度西回?青春年少若不及时努力,垂垂暮年只能空自伤悲!
  从自然界朝气蓬勃激情澎湃的“生”中,处处可见无可逃避的“死”。诗歌造语平淡,却意味深长。生命的真相带给诗人的不是绝望,而是“人,应该赶快生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哲理警示。
  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与时间》中下定义说“人是向死的存在”。他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或曰“向死而生”。海德格尔称生理上的死亡为“亡故”,而在哲学上,死则作为“此在”(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名词的人,而是正在生成、每时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其生命价值)借以向其死亡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名称。人们一般认为死即亡故,亡故即死,然而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就是说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着。这种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先于任何形式的亡故。亡故作为在终极的存在,其实已经没有存在,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
  如果说海德格尔从生死关系的角度向我们阐明了“死”,那么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全球著名的死亡和临终关怀研究学家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就从生死关系的角度向我们阐明了“生”:如果你能把死亡看作你生命旅程中的一位无形而友好的伴侣,它温和地提醒你,不要等到明天才去做你想做的事情,那么你就能学习着“活”你自己的生命,而不只是通过它来度过你的每一天。她说:“有些人过着空虚漫无目的的生活,其中之一的原因在于,‘对死亡的否定’,因为当你像永远不会死一样地生活着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拖延你明知应做的事情。……相反,如果你完全了解,你每天醒来的时候,那可能是你最后一天,你就会把握这一天去成长,进一步变成真我,并向别人展开。”
  《长歌行》的作者,就清醒地从“生”中看见了“死”,并发出由衷的慨叹和呼吁。在作者敏感深刻而不乏生命激情的慨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人类纯真年代的智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