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30字。
怀古咏史诗概述与鉴赏答题指津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读史或览古时,有感于历史上的人、事、物、象,在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中引发对国家时运、自己身世的兴衰感慨,托古讽今、寄托哀感之诗。
一、 怀古咏史诗特点
(一) 形式标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有“咏”“怀古”“咏怀”等字眼。
(二) 表现手法。常用典故、写景、对比、衬托、抑扬、讽刺等。
(三) 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写眼前衰败、荒凉、萧条,也写历史事件经过,抒发感慨。
(四) 艺术特征。
1. “诗”与“史”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统一;
2. “史”与“志”结合:对现实政治强烈关注;
3. “古”与“今”结合:多维时空组合。
二、 怀古咏史诗常用典故(部分)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此后“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后,“万里长城”即指守边将领。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 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 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碧玉。后人就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之人为正义事业蒙冤受屈。
三、 怀古咏史诗思想内容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最深处,具有很高鉴赏价值。思想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一) 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作者身世际遇与古人有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分两种。
1. 对比失落型
有的着眼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感慨自己。古人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却被朝廷冷落,不能才尽其用,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观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观照,才使这首词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多少人共同心理感受,这首赤壁怀古词也因此才有了长久的生命。鉴赏这类诗词要抓住历史人物、事件和诗人身世联接点,找出共通之处,就能理解作品深刻寓意。
2.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